2022年08月09日

同向发力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新格局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未来五年,在社会治理方面要努力实现社会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的目标。依法治省迈出坚实步伐,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能和公信力不断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构建。

社会治理是一个大课题,而且要实现善治,首先要坚持党建的引领,不断提高市域治理的效能。我们生活的社会是满足人们日常需要的大社会,这就决定了代表人民的政府是大政府,中国共产党是长期执政党,党的建设是市域治理的主线,坚持 “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工作靠支部”,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以坚强的党支部有效凝聚群众向心力,持续锻造党员战斗性,坚定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团结带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奋勇前进。市域治理要靠每个支部,一个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只要把支部的作用发挥出来,每个党员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影响群众,广大群众积极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话、跟党走,这样市域治理的基础就更加牢固,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党把方向、定政策、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切实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服务人民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自觉追求和基本职责,推动党建引领发挥生活服务的功能,实实在在地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而提升党建引领的社会认同度。

其次,市域社会治理要扩大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广泛性,不断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支撑力量。提升社会参与度,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加强市域社会治理必须依赖的支撑力量。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牢固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同政府的资源整合优势、企业是市场主体的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优势、群团组织的服务对象特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在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明确各自在市域社会治理所承担角色和责任,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把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责任,形成参与治理与自身利益挂钩,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而是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同治理体系,在当下要明确党组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市民等多元主体在各类公共事务中的权责关系,逐步形成利益、风险共担机制。

再次,市域社会治理要发挥基层自治的作用,不断夯实市域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社区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微观基础,也是承接各类资源驻守、向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的基本单元。基层社区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日常工作任务,而且担负着市域社会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在现实中工作表现为权力小、责任重,为了基层社区更好地发挥末梢社会治理的作用,创新基层群众自治不仅需要居民“自组织”,也需要基层政府采取相对灵活和柔性的方式引导基层社区群众实现“再组织”,要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组织引导社区居民以不同形式参与矛盾调解、邻里互助、治安维护等公共事务,保障基层社会秩序稳定。另一方面,要在大党委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工委的作用,社工委的成员由来自不同领域、行业的人员组成,既有党委政府方面的,又有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方面的,在市域社会治理过程中基层社区要充分利用他们各自领域的优势资源,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的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缓解政府治理压力,也有利于拓展市域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加快推进社会融合。

最后,市域社会治理要树立法治意识,不断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的法治后盾。我国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性保障和基本途径,而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善治则天下善治,市域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的最终目的,必须坚持依法治市。法律法规是市域社会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法治是大法治,这里的法治既有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这是以法律形式强制性约束人性的恶,又有结合市域实际情况约定成俗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道德层面的约束。把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使市域社会治理有理有据,化解社会矛盾于基层,减轻社会运行成本,把人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市域社会治理是一篇大文章,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发挥基层社区的优势,以法治作为后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刻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市域社会治理这篇文章才能做得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想。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讲师)

王富民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