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30日

总兵石碑 岁月的守候

总兵石碑

位于武山洛礼路旁的石家坪,是蓼阳的一个自然村,处在半坡上,一年又一年中,眺望着正前方自南向北的大南河滔滔流过。

五月的阳光照着,小村在槐树苍翠的掩映下显得更加静谧和安详。正午时分,我和一位石姓老人一边闲聊,一边爬上坡路,走向蓼阳的石家坪村。

在明末清初,宁远(今武山)县蓼阳观出了一位将领,他就是石将军王雄。王雄(生卒年不详),字玉山,明朝末年县东蓼阳观(今蓼阳村)石家坪人氏,有的史书上说是温泉里人,也正确,因为蓼阳观属于当时的温泉里(按清康熙三十三年礼部印行的《清会典》:“以里甲定赋税,宁邑原十七里,后并十四里”。温泉里在今温泉、草川、四门一带),是个大范围。他本姓石,后改姓王,后世的家乡人都称其石(一作十将官,民间传说其为康熙帝的第十太保)将官。

大凡历史久远、文化底韵深厚的村子,村里都有大槐树,有的村里不止一株,代表着村庄的辉煌历史,村里人时时引以为豪。围绕大树周围都是村里居民最早的居住地,石家坪也不例外。爬坡绕弯行走半天,我们远远看到一株大槐树,矗立在村旁,虬枝伸天,枝繁叶茂。走到树下如到了一个庞大的绿伞中,顿感到阴凉无比,注目槐树,树冠粗壮,我和石姓老人走近,伸开双臂比划,无奈胳膊太短也合抱不拢,如此雄伟,多像石将军王雄伟岸魁梧的身材,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守护着村庄,看着勤劳的乡民在一年一年的奋斗中改变着家乡面貌后,安居乐业。

有关石将军小时候的事迹,野史和家乡人的传说很多,翻阅民国时甘肃省教育厅厅长蓼阳籍李克明诗作《石将军坟》,内容与之完全符合。原来,出生在蓼阳观石家坪的石将军,小时候家境贫寒,自小就给邻村史家庄富人放羊。有一天,山上的羊群踩踏落下来的石头,打碎了盛饭的瓦罐,汤饭四洒,小石将军赶忙用五指抓饭吃,顺口唱道:“羊将军踩踏石将军,石将军打破罐州城,五把诸侯闹天空”。看似平凡的话语,寓意着少年时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迫使小石将军走出家乡,是一次他放羊时,偷偷骑着主人的马匹溜达,年少的他驰马肆意狂奔,最后累死了这匹马,他害怕挨打受罚,连夜逃出家乡,一路颠簸向西,不几日便来到靖远城下,由于错过了进城时间,城门紧闭。冬天的夜晚,漫长而严寒,饥肠辘辘的他蜷缩在城墙脚下,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谁知深夜忙完公务的王县令刚躺下闭上眼,梦见城墙脚下卧着一只黑虎,夜梦惊醒后,他急忙派人出城巡视,碰见了落魄的小石将军,带入县令府中,一番言谈后,县令深爱其才,将他收为义子。从此以后,小石将军改姓王,遂称王雄。虽然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毕竟或多或少有石将军小时候的影子。所有这些小时候的故事及传说,《民国武山县志》只用一句话概括:“本姓石,少年从戎后改姓王。”

大槐树不远处,是一个村里人打碾小麦的麦场,堆积着一垛垛陈年的麦草。近年来,蓼阳村在开拓进取中大发展,在坡下选址建设新农村,所以石家坪的好多住户都搬到坡下新房子里去了。石姓老人一边说,一边掀开一堆柴草,渐渐露出一块石碑来,呈青色,由于岁月中的风雨侵蚀,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拨去所有柴草,石碑基本呈现,约有1.2米长,宽70公分左右,厚20公分,可惜的是石碑断裂成两截。要是没有断裂,估计我们二个人也掀翻不起来。这时候,麦场西侧一户院子里,有“汪汪汪”的狗叫声传出来,紧接着一位大个子老人走出来,头发华白,留着渣渣胡须。陪我同来的石姓老人开口了:“他三爷,端上一盆清水来。”“哦,好嘞!”他三爷嗓门大,答应后一边呵斥吠叫不停的狗,一边在门口盛了一盆自来水端过来,看样子他身体硬朗,走路脚步踩地有声,端来水泼在石碑上,字迹顿时依稀出现:“骠骑将军加授光禄大夫××川湖总督××”,由于风吹日晒和搬运过程中的损伤,好几个字看不清楚,留下了遗憾。我掏出烟递给两位老人,他俩怕麦场吸烟不安全,便离开麦场,走到树下,我跟过去,随着他们蹲下来乘凉,边吸烟,边听两位老爷子讲述石将军的故事,眼前似乎又出现了当时石将军翻身上马驰骋疆场的历史画面……

石将军投军以后的事情,《民国武山县志》有详细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王雄因征西(跟随靖远逆侯张勇)有功,授陕西旧县关游击,十五年,提升临巩左营游击,当年八月,奉调领兵征川,与农民起义军交战,活捉义军将领郝摇旗,恢复武隆等8州县。康熙二年(1663年),加都督佥事,升四川叙州参将。五年,议叙(即考核)征川,功加都督同知。升湖广镇筸(古县治所,在今湖南凤凰县南)副将。任间荆州士民有‘锦水旧怀千里泽,龙山新戴两重天’之颂。十二年十二月,推升陕西西宁总兵。”

“旨下,(石将军)忽染疾病,未赴任而终。荆襄士庶哀慕不已。《民国武山县志》”遗憾的是石将军王雄并未到任西宁总兵,就英年早逝,留下来好多遗憾,在乡间巷坊流传,至今如大南河的水一样绵绵不绝。

石将军王雄的墓碑原先在西山上汪家嘴村下边,叫官坟下,后来村民们搬到村里,在运输过程中不慎断裂,为了保护,用麦草和干柴杆苫盖着。村庄里大多数人搬迁到了新农村,只留下他三爷,看护石碑的任务自然落到他的肩上。我们三个又走到麦垛东侧,麦场边上还有一小堆麦垛,他三爷弓着腰,用手提起草下的一捆干酸刺柴杆,再撕了一下麦草秸,一块半圆形石碑出现,原来这就是石碑帽,可见村民也是考虑得极为周到。

李克明(号瓶思子)又曰:“予村西山数武,有俗所谓石将军坟者,予幼时常嘻游焉,及观碑志,为王氏雄者其人,与俗所称不符。”

《武山县志》记载,石将军有一子,名廷玉,贡生。

相传有一把刀留传于世,是石将军遗物。也有传言说鞍缰遗落于蓼阳观人手中。

如今,石家坪有石将军墓,也叫王总兵墓,在村西山汪家嘴附近,当地人都称官坟下。

告别了他三爷,我和石姓老人返回,想着石将军的悠悠往事和麦垛下孤寂的石碑,他三爷的话再次在耳畔萦绕:村上计划建一个亭子,把石碑立在里面,拓建为村里的历史文化基地!

但愿这个计划付诸实施。

衷心的期望下次来时,石碑得以复修和保护,放置在亭子中,与大槐树左右呼应守望。

□毛韶子 文/图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