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1日

端午思怀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端午,门头杨柳摇曳,户楣艾草飘香,南方的河湖上,千桨齐划,龙舟竞渡。端午,就像一枚清香绣花香包发出的词语,人们用双手把她捧上了高高的门楣。

儿时的记忆里,端午,除了杨柳枝头的绿色,艾叶的清香。最搅得舌尖味蕾绽放的,是那香甜可口粽子、花馍、韭菜盒、甜胚子。

端午,插柳挂艾,人们心里就生升腾起一股情思。端午节的前一日旁晚,年轻的小伙子,在村头一声吆喝,那些攀树高手,腰间挂斧头、掖砍刀,“蹭蹭蹭”地扒上树头,砍下柳枝,插到自家的屋檐下、大门口,还把柳枝分送到上不了树的人家。

端午节的清晨,妇女、娃娃,成群结队地到田野里采摘艾蒿。五月,青草已长得浓浓郁郁,拥吻着他们的脚裸,晶莹明亮的露珠,安卧于草叶心窝间,若珍珠一般。奶奶说,“端午的露水养颜润肤黑发。”我看见两个小姑,俯身把露珠抖入掌心,偷偷抹在了脸面和头发上。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我们带着满筐满篮的青艾,急急忙忙赶回家,把艾束挂在门窗上。把嫩艾叶摘下来,让妈妈蒸青艾馒头。

端午的食品,是童年挥之不去的味道。做端午食品,早已准备了好几天。妈妈是做农家饭菜的高手。蒸好经发酵糖化的“甜胚子”,在节日这天正式上桌。这天,她还要烙出金黄油亮的“韭菜盒子”,煮出甜甜糯糯的粽子,蒸出各色花馍、包子、艾馒头,供全家人食用。做这些食品,都有一个长长的过程。出锅前,我和弟弟、妹妹,总是急不可耐,围着锅台团团转,各个馋涎欲滴,等待一场丰盛味美的食品登场,填塞平日里粗粮淡饭累积起来的渴望空间。

年年端午,岁岁插柳,童年在无忧的奔跑和欢乐中走远了。后来的日子,我在书本和生活阅历中,读出了端午的由来和本色。

两千多年前,一位名叫屈原的士大夫,衣袂飘飘,脸上写满忧伤,徜徉在汨罗江畔。突然他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把躯体投入水底,把爱国的灵魂擎向天空......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北宋张耒《和端午》)屈子虽逝,但他那光照后世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绝唱《离骚》,永存天地!潇湘大地上的儿女们,用红线捆起思念,用棕叶裹住祷告,用轻拂的杨柳招魂,用龙舟追寻诗人的躯体,用雄黄酒、艾草驱赶佞臣鬼魅......于是,这比太阳还要明亮的主题,在粽叶上流淌着“离骚”“问天”“九歌”的光荣梦想,雄黄酒酿醉了的民俗,流淌延绵到全中国,几千年传承不衰,并在中国厚实的胸膛上长出了繁荣的畅想!

□赵智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