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1日
上一篇         下一篇

齐心编制麦秆“花” 团结孕育幸福“果”

——麦之魂手工艺品扶贫车间的故事

优秀的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其中一位就是我们熟知的康乐县麦之魂手工艺品扶贫车间总经理—马志花。

康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生态县,近年来,该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贫困县科学发展的新路子。而麦之魂手工艺品扶贫车间是该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突出代表。

麦之魂手工艺品扶贫车间于2019年成立,生产各类以麦秆为原材料来作画的工艺品,品种繁多,形式各样,公司实现订单销售,产品供不应求,每年实现利润达30万元左右。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马志花带领本村的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创业,在干完农活之余获取额外收入,为该县脱贫攻坚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自扶贫车间成立以来,马志花多次邀请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来车间讲解民族团结相关知识,要求职工要讲好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放在首位,不但在车间讲团结,回到家里也要促使自己的家庭成为民族团结的示范家庭,真正地做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扶贫车间每逢重大节日都要组织慰问,尤其是当个别职工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分男女老幼,不分什么民族,马志花总是主动为困难职工解决生活难题。

车间里有一位叫马尕姐的回族职工,六十多岁了,她到扶贫车间上班前,仅靠种地维持生计。她说:“家里就我和孙子、儿媳妇三个人,孙子外出打工,我和儿媳妇两个人就在家里种点玉米,养了2只羊,一年收入撑死也就5000来元。想出去打工,年龄大了没人要,儿媳妇又担心我的身体,不敢让我出去打工,生活过得不好,全靠政府的救济。”在2019年7月,麦之魂扶贫车间成立了,马尕姐终于看到了希望,她和儿媳妇第一个主动要求来扶贫车间学手艺编制麦秆画,增加收入,改变穷日子。马尕姐平时喜欢做针线活,给家里人做布鞋,一星期后,她成为扶贫车间的一名产业工人,每个月挣1500多元。马尕姐很珍惜这份工作,她每天来得最早,常常走得最晚,就是想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改变家庭贫困现状。马尕姐觉得既有钱挣,又能每天和老姐妹们一起像一家人一样编织麦秆画,一起上班、相互学习、团结进步,共同为车间发展贡献力量,简直高兴极了,她做梦都没有想到日子还可以这样过。

扶贫车间通过技能培训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如马尕姐一样心灵手巧的员工,并积极引导周边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实现了民族团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进一步加快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扩大民族团结宣传,提高全民参与力度。五月石榴花开的季节,恰逢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的启动,马志花参加活动后奇思妙想,自己尝试将康乐县民族团结进步的LOGO用香囊的形式绣了出来,没想到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很多人看到图片后纷纷询问这么精美的香囊在哪里可以买到。麦之魂扶贫车间一方面积极开展麦秆画技能培训,有力传承了麦秆画这项非物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开发与民族团结相关的民族文化艺术品以及通过香囊销售和市民亲身体验香囊制作等诸多形式,扩大了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提高了民族团结的参与度,使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

扶贫车间真正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展示窗口。如马志花这样突出的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民族团结的优秀故事时时在传唱,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团结之花已在人们心中静静绽放。

刘基有言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我们深知,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巍然屹立的太子山,见证着唐蕃古道民族团结进步的悠久历史;缓缓流淌的胭脂河,诉说着康乐大地民族团结进步的动情故事;奇险峻秀的“花儿”圣地莲花山,传唱着花儿之乡民族团结进步的动听旋律。如今,在康乐县这片美丽富饶的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热土上,团结的乐章已经全面奏响,和谐的旋律更加动听,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奋力拼搏,共同谱写着和谐发展的美好篇章。

汪应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