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5日
上一篇         下一篇

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家长宁可推掉不必要的应酬,也要下班后给孩子辅导功课、陪孩子写作业。也有的孩子的妈妈全职陪伴孩子。可是只要花了时间的陪伴就一定会有收获吗?孩子理所当然应该听家长的话吗?只要为孩子做出了牺牲,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吗?让我们一起从鲜活的案例中寻找答案。

唠唠叨叨的陪伴

这个孩子上课爱走神、较贪玩,平时总是眉头紧锁,凡是家里完成的作业当中几乎没有错误,和她的作业一点都不匹配的是考试成绩。后来通过沟通得知,她的妈妈是一位全职陪伴孩子的妈妈,为孩子洗衣、做饭、辅导孩子学习,可谓仁至义尽。可是光鲜的作业掩盖了孩子的厌学情绪,平平的成绩背后隐藏着紧张的母女关系。是她妈妈的一席话道出真相,她平时爱对着孩子唠叨。不难想象当妈妈全身心地付出,必然想得到相应的回报,可是孩子各方面表现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值时,势必会对着孩子发牢骚、指责、唠叨。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可是当我们的爱附加上条件的时候,孩子被压得喘不过气来,恰恰适得其反。还好通过沟通,这位妈妈很快意识到是自己这边出了问题,并表示以后会多鼓励孩子。

抱着手机的陪伴

由于几个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太理想,我专门抽时间请孩子和家长一起来学校沟通。当一个女孩的妈妈如数家珍地向我倾倒出孩子学习上的种种不是后,最后来了一句:“一天就爱玩手机!”没想到孩子毫不客气地怼回去:“我写作业的时候,你不是也一直抱着手机看呀!”瞬间,孩子的妈妈一脸尴尬。我赶紧圆场停止了母女俩一触即发的争吵。

作为世界上最肯为孩子牺牲的中国家长,一心一意把孩子培养成才,但在家长眼中所看到的都是孩子的行为偏差,“我让他好好学习,可他不学呀;不让他玩手机,他偏要玩……”这是典型的单项思维模式,只是我们不知道,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只是结果,而这个结果的原因在家长身上,是我们家长的某些行为导致了孩子那样的行为。

一争高下的陪伴

有天晚上都快十点半了,一个学生发来作业图片信息询问:“老师,我有两种方法,不知道哪种简便?”

125×28=125×4×7

125×28=25×4×(5×7)

我立即回复:“两种方法都很好。看来你是动脑筋了,点赞哦!”结果他仍不肯罢休:“我一种,我爸爸一种,我们已经争的不可开交了。你能不能帮我们评判一下哪种更好?”看来我不给出明确的答复,这争论还得继续。我只好回复道:“125×28=125×4×7更方便,前提是要非常清楚125×4=500”。争论是否继续就不得而知了。第二天,孩子的爸爸发来信息说:“谢谢老师,最近我们两个沟通好像有点不畅,孩子有点排斥我。”

我告诉他:“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学会示弱,而不是一味示强,孩子受的打击多了,就没有自信了,还会跟你对着干。”

“嗯嗯就是,我总想把他压下来,看来方法错了。”

这让我联想到董卿在主持人大赛中的一句话:“即便是你占尽优势,也不能为所欲为。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家长都是成年人,面对10岁孩子的题目,从思维上占尽优势,还要跟孩子一争高下,结果看上去你赢了,可是孩子的自信心受到重创,内心是满满的挫败感,结果和爸爸的情绪对立,关系僵持。其实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出息,作为父母就更应该放低姿态,学会示弱,装作不懂,当个听众,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只需要给孩子不断地确认、鼓励、引导,相信孩子一定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我们作为父母,必须不断自我成长,学会放手,当好拉拉队员,激发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才是有效的陪伴、成功的陪伴。

□教师 罗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