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8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祭灶的味道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过年是包括年头和年尾的。“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人们称之为过大年,寓意圆满。因此,腊月二十三祭灶揭开了春节的序幕。

元代诗人周广业有诗曰:“膠糖祀灶洁春盤,归到天庭夜未闌。持奏玉皇无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传说灶王爷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灶神,所以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这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不仅很重要,甚至有些神圣。

我小时候在陕西农村外婆家生活了多年,那里由于民风纯朴,过年习俗特色浓郁,祭灶是一件隆重而严肃的事。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杀献灶鸡、烙灶饼、献灶糖、买糖果等,举行祭灶仪式。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可能是关中地区农耕文化深厚,传统习俗辈辈传承的缘故,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记得外婆家灶王龛设在灶房的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神像,下面有一个不太大的台阁,常年摆有几个果盘,燃烧着香烛。而腊月二十三祭灶又和平日里有所不同,隆重而有趣。腊月二十三黄昏之时,我们最喜欢跟着外公去祭灶。外公先在灶房摆上桌子,然后向灶王爷敬香,换上新的灶王爷画像,再供上用饴糖和面烙成的十二个灶干粮及灶鸡、灶饼、灶糖、瓜果等。他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的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老人家甜甜嘴,上天言好事。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灶神上天后向玉皇大帝反映下界铺张浪费、婆媳不和的事。然后将灶神像烧到炉台之内送走灶神。外公在做完这一系列事后便把剩下的糖果分给我们表兄妹。最有趣的是,我和表弟老是贪心不足,祭灶的供品往往等不到天完全黑就被偷吃得差不多了,害的外公一边责骂我们一遍又把供品补齐。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在周代已成习俗。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祭灶习俗在民间极为普遍,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有的接灶在除夕,接灶仪式简单,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有的则在除夕下午贴春联的时候,会将新“请”来的灶神贴到厨房的神架上,拜祭后供起来。到了正月初一,天还未亮时,有的在自家的灶爷前上香,献上供品,并在院子中间摆上小方桌,献上用面蒸做的十二个灶节子馍馍,随后点燃鞭炮喜迎灶王爷从天上回来。

如今,腊月二十三虽不像旧时那样注重每一个送接灶王爷的细节,但人们还是保留着祭灶的这种习俗,不仅因为这一天始春节的气息会越来越浓,而且灶神在一年中除腊月二十三至大年三十外,其余日子都会留在厨房里,时时刻刻观察人们的言行,这对督促世人弃恶从善,时刻检点个人行为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所以这种习俗,不仅和炎黄儿女过年情结紧密相关,也是中国大地上特有的一道风景一种文化。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