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历史飞跃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统筹考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引领地位,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完整科学地勾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昭示我国即将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中国七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视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是解释中国发展奇迹,也是中国重要的制度优势和发展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基本现代化、现代化强国,并为此进行了一脉相承的战略规划,从而确保了国家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认真总结这段探索历程,能够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的发展目标。五年计划/规划是在分阶段落实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它的存在是有历史的必然性合理性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中国已制定和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自此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五年计划成为五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长期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每一次在形成规划纲要之前党中央提出《建议》,确定大政方针,作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这已经形成了传统和制度。总体上来看,建国初期的五年计划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大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初期的五年计划为市场经济转型提供了稳定机制,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五年规划起到了发展调控的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规划的发展调控功能进一步强化。“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从“四个现代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初发展工业化,到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 到1964年提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初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十三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经过十四大、十五大等几次会议的积累,到十六大提出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到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现代化。十八大以来,新一届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进行不断探索,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了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定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更是对“四个现代化”的传承和创新。

从“两步走”到新时代“两步走”远景目标。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对实现现代化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规划:第一步用十五年的时间,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改革开放至今,党和和国家领导人不断完善和拓展远景目标内涵。邓小平从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出发,把现代化目标调整为七十年时间跨度的“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对“第三步”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变成时间跨度五十年的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胡锦涛将现代化的目标概括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的三十年又规划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奋斗十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再奋斗十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战略,安排分两步最终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从而实现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历史飞跃。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兰州市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副教授)

王存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