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路甘家巷社区位于城关区中心城区,社区建立早、老旧小区多,是名副其实的“老社区”,又毗邻南关十字、正宁路等商圈,楼宇林立,企事业单位众多,上万名青年在此学习工作,也是不折不扣的“新社区”。
自被列为团中央共青团城市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以来,共青团城关区委牢牢把握改革契机,立足甘家巷社区“新老交织”的现状,着力破解“流动青年怎么找、团的组织怎么建、青帮老作用如何发挥”三个难题,延伸团组织覆盖质效,激发团员青年内生活力,打造基层社区治理“青”模式。
打通多元联通渠道
破解“流动青年怎么找”的难题
针对辖区青年群体类型和聚集特点,通过分领域找人、建联系识人、抓服务聚人、强引领育人,不断加强与团员青年的“血肉联系”。通过组织网格员、楼栋长、青年社工、大学生志愿者和社区青年骨干人才精准联系的方式,建立常住青年信息名单、流动青年名单和引进青年名单,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构建“线上全天候、线下零距离”的联系服务网络,建立“平战结合”的动员响应机制。线上以微信联络指挥部为中心,统筹协调指挥,以工作、兴趣、志愿服务项目等细分领域微信塔群为补充,常态化联络组织。线下以“青年之家”为基地,通过联席会议、经常活动、多方联谊加强有效沟通联系。
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问需、“心愿树”许愿建立青年需求清单,搞清楚“青年要什么”;通过挖掘自身资源、共享共建委员会资源、引进外部资源建立资源清单,搞清楚“我们有什么”;通过购买服务、公益筹捐、校地帮扶建立项目清单,搞清楚“服务做什么”。建成“甘甘加油站”、点亮青年微心愿、帮办青年实事、帮扶困难青少年、开展“共享子女”、交友联谊等青年青睐的活动,打造青年生产、生活、社交的“集散地”。
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组织开展“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网上“青年大学习”,以“老兵故事会”、红色剧本杀等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打造“先锋学院”育人品牌,培育青年爱党初心。选树培育优秀青年代表,发挥榜样作用,带动团员青年干事创业热情高涨。
织密体系覆盖网
破解“团的组织怎么建”的难题
建立“街道+社区+第二团支部”的组织覆盖体系。以白银路街道党工委为依托,以甘家巷社区团支部为轴心,统筹辖区8家企事业单位、3所学校及新闻媒体、物业代表等多方力量共同成立社区团组织共建委员会,形成半径超过3.5公里的团建联盟,联系服务青年。
将“第二团支部”延伸编入社区网格,17个小区单元发挥作用,选拔个人能力突出的13名团员青年加入楼院长队伍,团组织纵向覆盖“社区—网格—楼栋”三个层级,“助老助困”“盟友探店”等7支服务队、120余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常态化服务居民和商业实体。
多渠道发现选拔青年工作骨干,建成以团干部为主,辖区优秀团员青年为辅专兼职结合的团干部队伍。通过区县选1个、街道乡镇配1个、青年社会组织派2个的方式,建成以4名青年为骨干的“兰小青服务队”,带动省区市团代表、青年骨干、“双报到”团员等73名青年加入。
组建服务生力军
破解“青帮老作用如何发挥”的难题
团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激发社区青年主人翁意识,不少“服务对象”变成了“治理力量”。以“治理会客厅”为载体,6名热心青年联合热心老年人组成“甘甘调解小分队”,构建起老年人动嘴、小青年跑腿的社区矛盾纠纷调处模式,既有效发挥老年人时间多、热情高、熟悉家长里短、凡事能有三分情面的人情优势,又用好小青年脑子活、点子多、联系协调有办法、组织动员效率高的年轻优势,调处化解矛盾纠纷37起,基本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
组织物业公司、辖区商户中的技术青年成立“甘甘维修小分队”,商户成本价供给耗材,技术青年免费提供维修,灵活运用“无偿+低偿”的方式,开展管道维修、下水疏通、线路维保等志愿服务活动700余次,老旧小区“跑冒滴漏”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对接联系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共3个青年社团,打造暑期先锋课堂、中小学课业辅导、老年人智能手机课堂、国潮市集等志愿服务项目,定期开展服务社区居民的志愿活动。为结对高校提供共享阵地9处,设立大学生实习岗位50余个,联动实施基层治理研究课题1个,赋能高校学子校外综合素质拓展。
及时收集300余家小微企业诉求,宣传告知助企政策,帮助对接政务服务,协调解决员工培训、返税降费等实际问题。依托兰州日报新媒体平台,成立“甘小七盟友探店团”,打造以公益探店为代表的新经济青年社团,一方面宣传辖区口碑好店,助力“街坊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以流量换爱心,将宣传收益按比例无偿捐献,满足社区特殊群体微心愿。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魏莉 唐瑞 通讯员 金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