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0日

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文明的源头来看,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结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者融合创新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导文明发展的根源,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中国特色?中国没有中国特色,哪有今天如此成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基和源泉,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思想武器,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文明复兴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是科学分析人类前途命运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是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沉淀下来的理想信念、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总和,这种独特的文化样态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和动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多体现了时代特征,是现代文化交流交融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在现当代的创新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四种文化相互交融、发展,形成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色,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方法与立场、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精髓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点。

文化是人类文明实现跃升的关键,是引导未来的灯塔。因为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和文明的进程。中华文化所特有的资源和魅力为世界理解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理解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文化叙事,是破解发展难题,引导未来发展方向的新范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曾遭遇过无数艰难困苦,不断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世世代代中华儿女传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又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恒久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以文化人、以文铸魂、以文立国,才使得中华民族在饱经挫折中精神挺立不倒,在探索现代化道路的进程中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需要通过更多文明创造和文化力量获得世界的认可和尊重。从毛主席提出的“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到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百年的奋斗征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胸怀世界的文化情怀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是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应对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曾指出“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因此,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通过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文化力量的支撑和解读。

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能被广泛认可的话语体系,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种软实力的竞争,不仅影响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还深刻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大众的民心凝聚,以及世界大变局的重构。以文化为核心要素的软实力已经成为新时代国际关系发展变化中的关键性决胜因素。如何不断拓深我国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展现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我们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与世界各国文明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相互融合的文明。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合共生的格局,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在解决全球问题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化解人类文明的冲突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中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态度,在为民服务中凝聚自己的价值,在世界文明史上以更加进步、和谐、可持续的新型文明为世界文明格局作出贡献。中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伴随着不断增强的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使中国的发展理念成为世界理念,使中国的主流价值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共同价值,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同,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作者系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 讲师

瞿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