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献礼建党100周年、喜迎72周年国庆之际,庆阳市第八届新创剧目调演中,由正宁县红河演艺有限公司推出的原创秦腔现代戏《寺村塬》一举荣获一等奖头名,受到广大观众热捧,其释放的文化意义十分耐人思品。
甘肃革命历史题材资源非常丰厚,以今天的视角关照“红色历史”及其“斗争细节”就是一种新颖的党史学习。1932年,位于陇东正宁县寺村塬上发生了“打土豪、分田地,让这世道翻个底朝天”的革命运动, 打响了甘肃建立红色政权的“第一枪”,由此创建了“寺村塬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陕甘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是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革命力量的一次早期率先的爆发,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忆峥嵘岁月,重新认识“寺村塬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意义, 传红色基因,鼓振今人的心志毅力,这是陇东革命老区乃至全省人民群众共同的历史使命, 是我们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卫护与再建。铭记红色印迹,赓续革命血脉,其意义和文化韵致自然广泛而又深远。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陇东人众干事情总是赤诚而持之以恒的。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文化大市的庆阳每4年举办一届新剧目调演,不论领导层怎么换届,新剧目调演从未中断,他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他们的传统文化实力与向精神高地追索的实践经验就是庆阳革命历史精神的延续。本届调演共8台剧目,其中6台反映革命历史题材,调演成了他们演艺队伍从德养艺必备的平台。巩固队伍、培养人材、力推新创剧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上乘的精神食粮,即便剧团环境条件发生变化,调演的根本任务没有停止。目今全省,一个市自己能举办新剧目调演的,唯有庆阳,这很了不起。这项戏剧活动是革命老区的一个文化传统弥久而又生气盎然,完全符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法规性的有关文件精神,即便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新的坷坎困难, 他们依然“冲锋”在前,勇毅担当,显示着陇东人胸怀大局、敢作敢为、坚定挚着的文化精神,这不能不令人寻思不已。
戏剧初始就与人类共生存。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关系仍然非常密切。秦腔、道情、陇剧、眉户戏在今日庆阳仍然有着广大市场;戏剧艺术的“直观性”是特有的,从来都是沉稳大气,不急不躁,有着调动、协助和引导群众同心协力奋斗不息的无穷魅力。《寺村塬》等新剧目的获奖又一次印证了革命老区人的远识卓见,再一次证明“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老区人不止是这样认为,而且实打实地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并且在一届又一届连贯的调演平台上展示各县的创作思维、题材的深耕与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全市戏剧创作一次又一次迈上新台阶,编剧、音乐、舞美主创人员的不断奋进和新生代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这是庆阳市的骄傲,不能不令人对庆阳戏剧文化史也产生敬畏之情。
戏曲艺术美不同于历史博物馆的宣教方式,它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形象在观众欣赏他们的表演中产生共鸣。艺术就是让人心动,戏就是在荡涤人之灵魂深处的污垢,从而发现自然之美、历史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寺村塬》用戏曲艺术还原革命历史生活,让人物准确表达当时革命者斗争的内心世界,革命理想高于天,朴实而华严;排除那些“标语口号”式的说教,让人物命运轨迹来展现革命历史的残酷与真实,生动而感人。
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26岁的九娃和21岁的英妹都是寺村塬上的英雄儿女,他俩虽然心心相印情深谊长,但终究未能成婚,他给她一定要买件花棉袄穿也未能如愿,留下不尽的殇痛,致令今天观众浮想联翩,品味生命,感知历史的沧桑、人生的真谛与价值取向。全剧的故事脉络是清晰的。当地土豪劣绅勾结国民党反动武装横征暴敛、欺压百性,九娃和英妹与乡亲们为了过上“好日子”而与以马贵堂为首的反动势力殊死搏斗。他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新中国”,什么是“民主自由”,从而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创建全新的政权,让党旗映红寺村塬。当马贵堂们血洗寺村塬后,不少红军战士冲破封锁回来“归队”,重新集结力量,深深感动了身负重伤的九娃,他悲怆地唱道:“不惧前路多凶险,拼将热血斩敌顽,争来那自由民主天地广,争来那锦绣山河万民安!”寺村塬红色政府就是在血与火中成立起来的。赋“高台教化”于鲜明生动的人物群象之中,这就是《寺村塬》戏曲艺术之美。
正宁县的戏剧工作者正是将当地的红色题材与秦腔表演形式比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倾注了他们自己满腔的热情、智慧与追求,一经在县城广场演出便收到当地观众热烈反响。这样的演出就像过节一样,既让人欢悦又让人深思。《寺村塬》剧作充分体现了革命历史题材与基层观众热爱的地方戏的结合的确能产生更为强劲、持久的艺术冲击力,其意韵怎不深远!
□严森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