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0日

原来,这就是成长

□八年级(2)班 邱隽

成长是什么?是小溪冲出层层岩石,变成了宽广的大河,是梅花经历苦寒,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还是小鸟经历摔打,长成了威武的雄鹰?或许,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真正明白成长的意义。

小学时无意中从《宋词选》中读到了辛稼轩的词,便对他产生了懵懵懂懂的仰慕之情。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到了初中,我对稼轩的敬爱渐趋深沉。去年,我有幸去了趟稼轩墓,但山路曲折,地点难找,辛墓则掩没于野草之中,相当荒凉。墓前两旁立有石柱,上面刻着郭沫若所题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墓顶青草茂密,整座墓茔稍显荒凉。心想元代张埜在《水龙吟》中说得好:“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纵然是荒烟蔓草,又怎能掩盖住稼轩的凌云豪气?虽然这样想,难免还是对稼轩墓的荒芜冷落感到遗憾,心中有些不甘。

今年假期,我又上路了。好在时移势转,今日的情形已有改善。汽车驶入铅山县界后,虽然山路仍是弯弯曲曲,但水泥路面铺得相当平整,好几个转弯处都竖着“稼轩墓”的指路牌。田野里稻谷金黄,一片丰收景象。路边的“白发谁家翁媪”或许仍在“醉里吴音相媚好”,但“茅檐低小”已变成一幢幢小楼。车窗外接连闪过“稼轩中学”和“稼轩小学”的校舍,当年“锄豆溪东”“正织鸡笼”的儿童早已成为读书郎了。

我走进建在铅山县城里的辛弃疾文化公园,老远就望见高耸入云的稼轩像。该像高30多米,建在狮山的峰顶,山脚下就是清澈的信江。走近,只见稼轩如一株巨松矗立山顶。他左手握剑,右手执卷,双眉紧蹙,凝神远眺着北方的神州大地,身后的长襟宽袖与头上的头巾飘扬飞舞,是面对着猛烈的北风。

辛弃疾!您左手所握的一定是那柄常在醉里挑灯细看的宝剑。您右手所执的是《九议》,还是《美芹十论》,亦或是晚年结集的《稼轩词》?您身上没穿战袍和官服,却穿着书生的一领青衫,分明是乡野居士的身份。您南渡后先献《十论》,再献《九议》,雄韬伟略,英才盖世,可惜未为朝廷采纳。以至于谢枋得为您喟然长叹:“惜乎斯人之不用于斯世也!”朱熹准确地称您为“帅材”,可惜如此身手未能在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您未能立功封侯,也未能马革裹尸,最后在江南埋骨青山。您生前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青山有幸埋忠骨,但愿这片青山真能安顿您的毅魄英魂!

辛弃疾!您留给我们的词,无论是回顾戎马生涯的军旅题材,还是抒写退隐情趣的田园内容,无不洋溢着侠气和豪情。梁启超题《陆游诗集》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此话若来评说您的词,更加千真万确。想当年您斩将搴旗,铁骑渡江,叱咤风云,豪气冲天。您挟带着北国的风霜与沙场的烽烟闯入词坛,您的词作旋律悲壮犹如号角,激烈宛如战鼓,您以铁板铜琶的雄豪歌声振作了千年词史。您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旅诗人,是您召回了消沉已久的兵魂与国魂,是您唤回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愿您成为当代军人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愿您的精神在神州大地上得以弘扬!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我依依不舍地走出公园。频频回首,高大的稼轩像在暮色中渐渐隐没,看着这景象,我感觉心中少了一份少年初出茅庐的稚气,多了一份稼轩的豪气。与此同时,我有了一份不一样的领悟:初谒稼轩时,祖国的落后和对中国文化的不睬尽展眼前;再谒稼轩时,眼前已是祖国正走向统一,安定,繁荣。原来,这几次的旅游,我在慢慢成长,我们的祖国也在成长!我终于领会了成长的意义。

光阴在星子里流动,时间如白驹过隙。在空气的静默中,在流年的沉寂里,我们逐渐蜕变,奔向下一个不可知的方向。

我听见有人唤道;“那是成长。”

那是成长,是言行举止不经意间的改变,是视野一天天变得开阔而辽远,是惊疑又决绝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像是夏雨徐徐转变为秋雨,热烈固执转变为包容绵延。

在朦胧的茫茫雨帘中,我听到了自己带着笑意的声音——是的,那是成长,它让我变得不再目光短浅,让我学会了何为放眼望世界。

于是时光回溯,记忆随着时间倒流而无声上涌。在那不久的过去,我看到了从前的自己,看到一个固执的、不讲理的孩子。那时的我,总是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部的,自己拥有的就是最好的。如同那井底之蛙一般,看不透窗外的精彩纷呈,不懂得世界的绚烂多彩,只是固执又固执地紧闭双眼,赞美着自己拥有的一切。

我看到家乡的滔滔河水仿佛自天上而来,浩浩荡荡,结成了九曲连环,涌起了万千浪花;嗅到了面食的余香、秋菊滚烫的馨香,在无数美好中徜徉;触到了即使酷暑时依旧温暖、不曾炽热过的空气;也感受到北方人民的热情豪爽……于是我理所应当地认为,自己的家乡是世界倾其所有都无法媲美的,也理所应当地将家乡当作心中的圣地,不允许他人有丝毫“不敬”——不论旁人如何诉说或劝解,是建议还是辱骂,都不理不睬,固执地这样认为,却从不觉得这是错的。如同看不到周身的黄沙滚滚、荒凉苍山似的。

可即使是身在井隅的蛙,也终究会心向星光,更别提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了。

是的,我改变了。我游览了无数城市,体会到人为景色的巧夺天工:长城的巍峨绵延,故宫的美古色古香,石窟的惟妙惟肖;也品味到自然景观的鬼斧神工:草原的一碧万顷,深林的空寂幽静,长江的源远流长;见识了现代科技的发展、艺术美学的神秘、人文情怀的传承……我看到了一个从前从未见过的绚烂世界,无数从未体会过的新颖向我蜂拥而至。

我开始尝试热爱这些新奇的事物,如同我热爱自己的家乡与未来。

然而,直至今日,我才忽的发现,原来,这就是成长——是狭隘的视野逐渐变得开阔而辽远,是一步步地走出了自己的固有认知,对世上万千都是“虽身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但那并非是对家乡的厌恶,而是通过不断地对比与分析,认清自己家乡的不足与欠缺,而后为自己树立目标,以助力于家乡的发展与建设,亦或是成就自己的未来。

我如同醍醐灌顶般地意识到,当我有这种想法时,当我一步步改变自己的认知评价时,就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叫做成长。

□七年级(5)班 王紫陌(指导教师 强智霞)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