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6日
         下一篇

一生雕刻葫芦的大师,走了……

我省工艺美术大师阮文辉先生逝世,享年88岁。他的刻葫芦技艺享誉中外

阮文辉 资料照片

阮文辉生前作品

【本报讯】 1月25日,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发出讣告,亚太手工艺大师、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名誉会长阮文辉先生于2021年1月24日20时3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兰州去世,享年88岁。

说起兰州刻葫芦,阮文辉大师是翘楚。葫芦在我国的传统观念里代表着吉祥和 " 福禄 “(与葫芦谐音),因为其形状圆润,也标志着圆满,它不但在古代民俗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并且与文学艺术、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关系也非常密切。葫芦藤蔓连绵,结子茂盛,它又被视为请求子孙万代的吉祥物,这样吉祥的宝物不时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在对葫芦有特殊感情的金城兰州,它又摇身一变成为艺术品,闻名遐迩。早在魏晋时期,就有兰州刻葫芦的手艺。在古丝绸之路开通后,大量的葫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到了内陆。随着对葫芦审美情趣的变化,人们开始在葫芦上进行绘画以及雕刻,到了清代才有了明确关于刻葫芦的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名叫李文斋的秀才,他首次接触了兰州的刻葫芦,然后慢慢将它延续下来,后来由阮氏刻葫芦的创始人阮光宇(阮文辉的父亲)先生继承了下来,他将刻葫芦技艺发扬光大,并让刻葫芦这个传统工艺登上了大雅之堂。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州雕刻葫芦一度成为甘肃省出口创汇的外销热品。新闻电影制片厂更是拍摄了专题片在国内外进行介绍。

阮文辉继承父业、博采众长,将刻葫芦艺术发挥到极致, 直到现在,刻葫芦也是代表兰州特色手工艺的典型代表。在众多爱好和专业制作刻葫芦的艺人中,阮氏家族是最负盛名的,而阮文辉在刻葫芦的技艺和传承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高超的技艺,除了让子女们传承衣钵外,拜师求学的人也不计其数,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 惊闻阮老仙逝,葫芦雕刻大师齐鸿民深表悲痛:“阮大师既是我爱人的舅舅,也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不论是从技艺、艺术,还是做人方面都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得他给我教手艺时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无保留,他耐心细致的教授让我获益终身。如今,我们这一代做刻葫芦的艺人也快退休了,但是在阮老师的带领下,新一代的刻葫芦大师又开枝散叶、慢慢崛起。虽然阮大师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的艺术却传承了下来,我相信阮大师也是非常欣慰的。”

阮文辉先生的女儿——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阮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父亲是个杂家,他对我来说就像百科全书一样。小时候他没有刻意地要求我们去学习,但是平时在生活中,他会创造文化的氛围,让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在技艺上,他对我和他的弟子们一视同仁,他很善于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一味地临摹和刻板地学习。他很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敢于在艺术上开拓创新,让葫芦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的定义和提升。记得他在世时常说:‘赋予一件作品生命力是艺术的最大的魅力,而不是呆板地临摹。 ’这句话对我终生受用。 ”

阮琳从小就热爱艺术,这与他父亲阮文辉的影响不无关系。“那时家里虽然很清贫,但是精神财富非常丰富,让我从小就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记得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写字画画、吟诗作对,让我深受感染。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我也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始终热爱传统书法绘画、喜欢看经典的传统文学、诗词歌赋等等……因为那时很喜欢看《红楼梦》,那些美丽的女子形象就深深印在脑中,之后我就萌生了创作跟《红楼梦》题材有关的作品。父亲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指点,比如应该如何更好地处理作品的细节、人物关系、背景或者与之相关的诗配画等,他说过:‘成熟的艺术品要给人赏心悦目、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不是刻在葫芦上的死板线条。’父亲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技艺,还有勇于开拓性的思维,不管是做人做事,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阮文辉先生1934年出生于河北唐山。他一生致力于艺术专业研究,不仅在书法绘画方面,而且在雕、刻、烙、塑、漆艺、石艺、陶艺等方面都有卓越成绩,在艺术理论方面更是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微雕葫芦和手捏泥人被称为中国一绝,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工艺美术事业。 阮文辉先生曾任甘肃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美学研究会理事、兰州民间工艺美术协会会长等职。阮文辉先生自幼随其父阮光宇学艺,深受家学熏陶。20世纪80年代,他继承父业、博采众长,运用丰富的国画知识和功力,创造水墨写意、仿名人书画、彩雕、微刻等技法,他雕刻的《150个儿童游戏图》《唐诗204首》《敦煌飞天120身》《桃源行》《夜游图》《八仙歌》等4套6枚微雕葫芦被定为国家珍品,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其微雕葫芦被列为国家级珍品并为国家珍宝馆收藏,其作品在加拿大、新加坡、美国、日本、马来西亚以及港台地区被收藏;他的作品曾被中央电视台和电影厂拍成专题片向世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