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矩阵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R10

朝向人生的激情 ——弗罗斯特诗歌《望不远,也看不深》赏析 2021年01月05日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年-1963年),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又被认为与托马斯·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著有诗集《诗歌选集》《一棵作证的树》《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林间空地》和诗剧《理智的假面具》《慈悲的假面具》等。

望不远,也看不深

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

沿着沙滩的行人,

都转身向一边眺望。

他们把背朝着陆地,

整天眺望着海洋。

有一条船在海上驶过,

船身不断地往上升;

湿淋淋的“地”面像镜子,

映出一只海鸥的倒影。

也许陆地有更多的变化,

不过不管实情怎样,

海浪日夜在拍岸,

人们眺望着海洋。

他们往外望不到多远,

他们往里看不到多深,

但是有什么可以阻拦

他们那眺望的眼神?

如弗罗斯特的所有诗歌一样,《望不远,也看不深》这首诗使用的也是最质朴的语言。他的不少诗歌看似是从简单的生活中随意还原细节,实则是这些细节蕴含了很多人生的结论。弗罗斯特将诗歌的无数细节置于可检验的结论,就说明了弗罗斯特始终保持对生活细致的深入和观察。

以这首《望不远,也看不深》来说,我们既能感受弗罗斯特的描写是基于某个真实的场景,又能感受诗人将这一场景设置在更复杂的人生深处。人整天眺望海洋可以说真实,也不一定就是完全的真实。而在人生中,它又是很现实的存在——人面对生活,总渴望前方能出现某种值得自己追寻的事物。这就使“眺望”成为人生核心的真实。同样,诗中出现的“陆地”和“海洋”,既可以说是真实的陆地和海洋,也未尝不可以说是隐喻在人生中的陆地和海洋。前者是人近旁的代表,后者是远方的代表。人对近旁的大都熟视无睹,对远方的总感到神秘莫测。吸引人生的,往往就是那些神秘的部分,对远方的“眺望”也就成为最真实的人生场景。

弗罗斯特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来不将某种人生的感受用形而上的方式来表达。形而上难以捉摸,也很难确切表述,弗罗斯特总将某种感受设置在某个具体的场景当中,这样不仅能使语言走向平常人的真实,还能使之得到更开放的辐射表达。是以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选择了人人都能理解和进入的场景。眺望海洋是人的惯常行为,弗罗斯特以极具耐心的笔触描写了这一场景,他甚至将“一条船在海上驶过”的时刻也写入诗中,这就使他的笔尖越是对场景有细节的描写,就越是充满细节之外的延伸,也越是充满一言难尽的人生况味。弗罗斯特的专心致志甚至可以使读者看到船身上升时,湿淋淋的甲板上“映出一只海鸥的倒影”。这是诗歌要求的细节,也是细节提供的真实。人的生活是由无数细节组成,有的细节可以忽略,有的细节却在人生中得到奇异的挽留。弗罗斯特能成一代诗歌大师,在于他将人生被忽略的细节也进行了强有力的挽留,并在挽留中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就像那只被无数人忽略的“海鸥”,当它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出现之时,对读者是记忆的唤醒,也是一种人生的唤醒。它让读者从它的“倒影”中体会自己曾经有过的某种亲见和向往。

弗罗斯特更清楚的是,无论人怎样向往远方,总是离不开自己站立的位置。他甚至提醒每个向往海洋的人,“也许陆地有更多的变化,”这同样是真实的人生感受。人对近旁的事物容易视而不见,却不等于近旁就没有和远方一致的事物。更可能的是,近旁的事物同样值得人去细心体验。变化存在于人生的每个角落。只是对人来说,远方永远是远方,远方永远值得人去眺望。有眺望才有向往,有向往才有激情。这是弗罗斯特体会的生活真实。他自己不也是远渡重洋,前往英伦彼岸后才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功吗?从这里来看,弗罗斯特太有理由从自己的人生出发,说出“人们眺望着海洋”是共性的存在,也是人最富激情的存在。

激情的表现不一定要用激情的语言来表达。即使我们感受到弗罗斯特的激情来临,也永远只看到他冷静的叙述。没有冷静,他就无法写出接下来的“他们往外望不到多远,/他们往里看不到多深,”之句。这里除了表面的面向海洋,从更深的层面来说,是面向人生的激情感受。弗罗斯特使用的语言从不磅礴。太磅礴的语言反容易走向空洞。他需要做的,是将一种行为来对应激情,哪怕这种行为只是简单的“眺望”。他需要做的,只是告诉读者,没什么“可以阻拦/他们那眺望的眼神”。对弗罗斯特来说,这是激情的临界点,是语言的临界点,同时还是表达的临界点。诗歌在临界点结束,是最好的结束。

□远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