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

父子作家与《兰州日报》的文学情

二十多年来,父亲金吉泰和我都钟情文学,与兰山副刊这块沃土结下了浓厚的情谊。

1993年《兰州日报》创刊,年已花甲的父亲刚刚离开了工作七年的《兰州晚报》。父亲喜爱文学,与甘肃各报刊感情深厚,依多年习惯按副刊特色、需求投送稿件。新诞生的兰山副刊,父亲持观望态度。

一次省上文艺界开会,兰山副刊编辑向父亲约稿,请他支持多写点地方特色的稿子。父亲来了兴趣,琢磨兰山副刊编辑理念,大块文章、图文并茂,大气、耐欣赏。编辑偏爱,父亲的许多文章在这儿与读者见面了。散文《兰州空战中的苏联人》《昔日的乡下马戏团》《莫高窟与三个榆中人》《榆中与取经故事》《记忆中的金家崖兵站》《丝绸古道上的“骆驼场”》等独具特色,读者喜欢。童话《合唱队员猫头鹰》《草籽儿问雉鸡》《扁豆的身价》等散发出田园风味,颇受孩子们喜爱。父亲去世那几天,熟悉的园地上登出了刚刚完成的最后一篇评论《何来,登烽火台的诗人》,为老作者致敬。

父亲去世了,但与报纸、编辑的友谊、联系没断。《兰州日报》刊登了老人去世的新闻,还连续登出何来、许维、田瞳、尤效清、栖云柳、冯勇等诗人、作家的文章,深切纪念本土一位文学老人。资深报人鲁正葳,是父亲在报社时的直接领导,用报告文学的大手笔,聚焦七个精彩片段,用近一万字写出了一位中国农民的独特人生。真是大魄力,该报整版刊登了报告文学《金吉泰童话般的人生风景》。一篇篇纪念文章,让父亲还活在报纸里,还活在读者心中。

2019年11月21日,编辑老师打电话,说她处有父亲的信件和原稿。那时,我正整理、搜寻、收存父亲的相关资料。急切切赶到兰州日报大厦编辑部取上了一封信和《洮河上山今昔谈》两篇原稿。小心抽出双手捧着,一遍遍看那封信和一页页原稿,字体熟悉、话语亲切,搅动人心,合眼似乎有泪水沁出。时隔六年,编辑完整保存了作者原稿,真不容易。该报编辑对作者的重视关爱,敬业精神,令人敬佩。这封信成了报社、编辑、作者紧密联系的见证。

多年来主攻寓言创作,很少给《兰州日报》投稿。父亲去世后,几篇纪念文章,同样得到了厚爱。丁武明榆中人,一生追求微缩古建筑,一件件作品令人惊叹,大师却英年早逝,遂撰文纪念。编辑精心润色了作品名《一生倾情斗拱飞檐》,为文章增色不少,令人喜爱。纪念吉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吴广孝的文章《寓言大家吴广孝的来信》,同样受到重视。贵州著名作家马筑生先后创作了《金吉泰童话研究》《金雷泉寓言的审美特色》,兰山园地仍然慷慨首发,被中国作家网和多家平台转发后反响热烈。

《兰州日报》是兰州人自己的报纸。每天早上翻看《兰州日报》线上“鲜”读,已成为习惯。浏览家乡新鲜事、百姓冷暖、城市发展,兰州人故事以及国内外大事一概知悉。这儿还扶持、团结了一批本地作者,熟人写的文章亲切,拜读、点赞、互相转发。兰山,成为许多文学爱好者的沃土。

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传统媒体何去何从?由于工作关系,与兰州日报社的领导、编辑、记者携手推进兰州短视频产业园项目,深入交流中被日报人的创新、敬业、专业精神所感染。他们迎接任何挑战,积极主动、思路超前,传统媒体不会消失。还有无数兰州人每天都在关注、陪伴这份报纸前行。

《兰州日报》与相距不远读者大道上《读者》的文章,风格迵异。《兰州日报》像兰州牛肉面一样是兰州人每天的早餐,给人希望、温暖、精神,虽比不上《读者》大餐,但它是兰山顶上倾洒普照出的一缕缕阳光,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

金雷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