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2月18日

团结协作从无到优 踔厉奋发争创一流

——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成立三周年纪实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2019年2月18日,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挂牌成立。三年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及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指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聚焦中心、主动作为,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项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 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退役军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2019年4月26日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将退役军人工作纳入“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着力构建了市县党委领导、政府牵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退役军人工作领导重视到位、力量投入到位、资源保障到位、任务完成到位。2021年7月26日我市组织召开军政座谈会,听取驻地部队意见建议,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五年来第一次实现驻兰部队各兵种全覆盖,第一次军地无缝隙对接,有力推动了新一轮双拥创建工作走深走实。

夯实基层基础 “三个体系”全面建成

三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退役军人工作组织架构搭建到位、机构改革转隶到位、部门协作推进到位,服务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在组织管理体系上,市、县区领导小组、部门组建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1201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全部达到“五有”标准,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全员。兰州市施行“5553”工作法得到部省肯定,实现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逐步从“有”向“优”转变。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荣获“2021年度《中国退役军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1人获得宣传先进个人。在工作运行体系上,将退役军人工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列入双拥模范城(县)表彰、平安建设考核内容,探索军地合署办公新模式,进一步规范军地职责、运行模式、工作规则,有效形成了军地联动、上下贯通的工作合力。在政策制度体系上,全面落实国家及省上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多项配套措施。“兰州市烈士陵园(兰州战役纪念馆)提质改造”“兰州市军休大学”等一大批惠军、惠民项目正有序推进,逐步落实落地。

突出政治引领 军人权益得到维护

一是落实政策法规。深入宣传贯彻《退役军人保障法》,开展“法律政策落实年”活动,组织“六进”普法宣传。开设官网官微“权威解读”“退役军人法规大讲堂”栏目,及时回应退役军人关切。市县乡村四级设立退役军人法律服务工作站、服务窗口、服务联络点,提供“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烈士信息查询等15项退役军人工作下沉服务中心集中受理。二是坚持典型引领。在全市退役军人中推荐选树“陇原最美退役军人”,三年来,我市5名退役军人先后荣获“陇原最美退役军人”称号。全市1081个村(社区),有“兵支书”126人,“兵委员”500名,他们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应急处突等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全力维护权益。学习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防范化解退役军人工作领域重大风险,依法依规开展退役军人权益维护,以解心为主,带动解事,做到“事心双解”,退役军人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建立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制度,深入开展困难退役军人帮扶解困工作。

聚力安置就业 军休服务有效升级

一是推行“阳光安置”。三年来,累计安置计划分配军队转业干部50多名、随调家属20多名、由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620多名;全市部分退役士兵社保接续受理办结6680余人,缴费金额1.2亿元。二是搭建就业创业平台。2019年以来,市县区线上线下举办“退役军人暨现役军人家属现场招聘会”30余场次,千余家单位参会,近3万人次进场,3000余人就业。先后有1750余人次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参加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组织自主择业军队转业干部就业创业个性化培训8次。打造“拥军惠军服务平台”,37家企业单位入驻200多个项目优惠。连续举办两届兰州市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推荐的35个项目在全省、全国获得佳绩。建成兰州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档案数字化管理服务项目。三是创新军休服务管理。探索引进专业社工服务模式,组织军休干部荣誉疗养,创建兰州市“军休驿站”。军休所(站)纳入虚拟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60岁以上军休人员购买意外伤害险,全天候为空巢、半失能的军休干部提供送餐到所(站)服务,并与兰大一院签订“两癌”筛查合作协议,拓宽医保渠道。

巩固创建成果 优抚政策高效落实

一是新一轮争创活动全面开启。2019年、2020年,兰州市分别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省双拥模范城”称号,实现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创建目标。2021年4月,市委、市政府高标准启动新一轮“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工作,印发方案,安排工作,靠实责任。2022年1月15日,我市召开军政座谈会,彰显了地方党委政府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的坚定决心。二是双拥共建工作载体不断创新。国防教育生动有效,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国防教育周、双拥宣传月、军营开放日等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在重大节日走访慰问驻兰部队、军烈属,社会组织自发开展关爱抗战老兵、关爱烈属活动。双拥宣传深入人心,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设双拥宣传专栏,户外大屏、网络媒体频道播放双拥宣传片和宣传标语频率超20万次,市区1400余家沿街商铺条屏刊播双拥宣传标语超50万次;在车站、地铁等人流密集区通过横幅、灯箱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了积极热烈的双拥工作氛围。双拥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慰问部队专场文艺演出、双拥晚会和“双拥杯”乒乓球、篮球邀请赛等活动。特别是去年9月1日,组织全市1600多所学校的46万多名中小学生深情吟唱《大豆谣》,从红色故事中开启新学期第一课。三是拥军优抚政策全面落实。主动服务部队练兵备战,在部队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大力支持。用心服务支持“兰州舰”,定期慰问驻舰官兵,对亚龙湾军港“兰州园”进行维修改造。关心关爱驻兰部队官兵,全市各类公共服务场所开通军人依法优先优待服务标识。组织开展边海防官兵家庭走访慰问,建立部队官兵立功受奖喜报送达和奖励制度。在全市县级以上医院设立军人就医绿色通道,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制度。解决军人军属后路、后院、后代“三后”问题,先后为1150多名军人子女落实义务教育优待政策,完成了60余名驻兰部队随军家属安置工作。全市优抚对象优待抚恤全面落实。全面打响“建档立卡”攻坚战,推行“一人一册”精准服务,准确掌握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悬挂光荣牌11.25万块。兰州军供站扎实做好军用饮食供应服务保障工作,被列为全国重点军供站。

打造褒扬品牌 红色血脉赓续传承

一是积极营造尊崇英烈氛围。着眼“高政治站位、多活动牵引、强舆论引导”三个导向,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启动烈士骨灰安葬仪式,组织四川木里森林火灾扑救中英勇牺牲烈士王佛军安葬等活动,陈红军烈士亲属来兰祭扫期间,以最高礼遇接待。中央电视台多次进行报道。仅2021年,兰州战役纪念馆、烈士陵园先后接待单位团体7千余个、近百万人次,开展纪念仪式1.8万场次,讲解服务1.6万场次,网上祭扫突破1200万人次。二是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聚焦“挖掘红色底蕴、讲好英烈故事、创作英烈作品”三项工作,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价值,隆重举行“8·26”兰州解放纪念日、“9·30烈士纪念日”纪念仪式,拍摄“王学礼红色故事会”等纪录片60余部,整理出版了《兰州战役战史图集》和《烈士英名录》,兰州战役纪念馆“数字馆”被列为全省网上展馆,全社会尊崇英雄、褒扬烈士氛围日益浓厚。三是全面打造烈士褒扬体系。注重“基础建设、工作机制、依法管护”三项措施,加快完善烈士褒扬体系,大力宣传《英烈保护法》,完成了李钢等2名烈士评定申报。开展“千里寻英烈”活动,先后找到烈士亲属8人。将华林路改造提升为“双拥路”,完成了1731座烈士墓、30多座烈士纪念设施的数据信息采集校核。与国防大学签订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在兰州战役纪念馆建立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军事历史教学基地,实现地方发展和国防建设共进共赢。

始终坚守一线 疫情防控勇于担当

一是加强人文关怀,强化物资调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县开展“五个一”活动,支持保障驻兰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第一时间组织慰问驻兰部队医院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部队医护人员家属,向部分驻兰部队提供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物资。二是坚持高位推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按照“一村一警一队伍”建设模式和“分级组建、党员为主、规模可控、属地管理”原则,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伍1160个,实现了全市行政村(社区)全覆盖,构建起“社工委+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联防联控机制,参与平安兰州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等工作。三是落实防疫责任,市域善治彰显担当。广大退役军人不褪本色、坚守一线,1.8万多名退役军人投身战“疫”,组织在环城卡口、医院救助、核酸检测、物资保障、消杀作业、心理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40多天,核酸检测秩序维护超百万人次,为成人高考2万考生保驾护航,物资运输发放1万余次,环境消杀220万平方米,爱心送餐7.4万余人,在全社会赢得赞誉。

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落实“强省会”行动战略,提升“首位度”,采取“12345”工作思路,开展“十个行动”,先发力、带好头,以钉钉子精神,聚精会神、奋斗追赶,为重振兰州辉煌贡献退役军人力量,为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兰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稿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