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明显增强

“四梁八柱” 再铸兰州制造辉煌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

创新驱动明显增强

积极培育“四梁八柱”链主企业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调结构、稳增长、增动能,聚力工业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工业经济稳中有增,非公经济活力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市工业经济产生了新变化、增添了新活力、迈上了新台阶。

按照市委、市政府安排部署,未来五年,我市将在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四梁八柱”工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矢志不渝将兰州蓝图绘到底,聚精会神、奋力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

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地处西部内陆的兰州,自新中国成立后就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城市。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的“万锭”毛精纺厂相继在兰州诞生。中国第一台钻井机、第一台抽油机、第一束化学纤维、第一批合成橡胶、第一匹精纺毛料、第一部雷达、第一滴浓缩铀、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导弹等都从兰州走出或者与兰州有关。

经过70多年持续调整发展和“工业强市”战略的实施,兰州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扩张,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使兰州发展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特别是近年来,为推动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针对我市工业发展地区分布不平衡、工业效益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按照近郊四区不再布局新建工业项目的要求,我市依托兰州新区、经济区、高新区等战略平台,促进产业向园区和远郊县区集聚发展。其中,兰州新区依托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7大工业园区,打造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信息产业等6大核心产业链。高新区实施科技孵化一体化战略,依托雁滩园区、榆中园区、九州经济开发区、七里河园区、和平工业园5个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及现代服务业。经济区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战略,依托机场北高新、安宁、西固、红古、皋兰5个园区,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促进轻工食品、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循环经济集约发展。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2102.2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900亿元,年均增长5.6%。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居全省前列。全省经济首位度从2015年的30.87%提升至2019年的32.5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27088元、9621元增加至40000元和14557元,年均增长分别为8.1%和8.6%,持续跑赢经济增速。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5年的185.19亿元提升至247.13亿元,年均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1152.15亿元增加至1638亿元,年均增长6%。累计引进招商引资产业项目1327个,其中“三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0个,完成到位资金5967亿元。“三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30亿元、292亿元和323亿元,是2015年的1.87倍、1.7倍和1.43倍。

加速实施重振“兰州制造”

积极培育“四梁八柱”链主企业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市围绕重点产业,加速实施重振“兰州制造”,并专门制定《振兴兰州制造暨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四梁八柱”制造业产业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出台了振兴制造业实施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同时,我市共实施跟进工业和信息化项目251个,并对57户重点企业实施了“三化”改造项目153个。其中,中车兰州机车整体搬迁工艺提升、宝方炭材年产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等51个项目已建成投运,生物所多糖蛋白结合疫苗、中石油3.5万吨/年特种丁腈橡胶等重大项目正在有序推进。期间,我市共有25户企业通过了国家“两化融合”评定。其中,兰石集团“5G+无人天车上云”、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经营管控一体化能力”等5个项目顺利入选国家工业互联网相关试点示范项目。

在此基础上,我市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围绕做大总量、缩小差距、调整优化,将重振兰州制造、构建“四梁八柱”工业产业新体系作为总目标,制定并实施产业链链主企业制度,在12个重点产业链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度,积极培育“四梁八柱”47户链主企业,并按照龙头企业为主、中小企业配套融通的发展路径,持续推进产业链优化升级。期间,推荐兰石化、永登祁连山水泥、长风电子等14户“链主”企业获批2021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04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指导兰石集团、蓝科石化等企业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申报工作,争取保费支持2563.68万元,占全省的96%。协调宝方炭材获得600万元电价补贴、榆钢3号高炉冲渣水余热回收供暖项目获得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中央补助413万元。

创新驱动明显增强

军民融合重点任务确立

近年来,我市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由2016年的13.5%提升至2020年的16%。

在2021年 ,我市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先后完成了《“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振兴兰州制造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及《振兴兰州制造质量品牌培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据统计,今年1至10月,共认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1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户,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7户,争取专项奖励资金830万元。同时,我市已累计培育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2个,占全省的29.2%;省级以上创新示范企业38个,占全省的26.8%;省级产业技术联盟20个,占全省的80%。

为稳步推进数字信息产业发展,2021年,我市继续加速“新基建”布局,累计建成5G基站5682个,基本实现了主城区和重点应用场景5G网络覆盖,全市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3800G,兰州新区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开通运营,初步形成了全省乃至西部最有潜力的数字产业基础。同时,建成规模以上数据中心11座,数据总量超过150PB,存储能力超300PB,建成运营了全省第一家市级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注册工业企业513家,上线工业软件1813款,为中小企业提质增效、降本增效起到了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编制完成了《兰州市“十四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确立了加快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军地共建共享、打造军事后勤保障基地、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培养双向拉动、不断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进对外经济合作等7大重点任务,谋划实施158项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2644亿元,并创建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16个,占全省总数的70%。建成集技术产品发布、技术需求对接、供需智能匹配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兰州市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累计发布军地两用技术产品目录信息165项、需求信息66项。其中,兰州大学用于严重烧烫伤修复的人工皮肤、中航兰飞新型高强度铝合金等13项优秀技术产品已得到运用和转化。

形成产业梯次发展格局

推进全市工业向中高端发展

按照规划,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兰州工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落实,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四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七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同时,兰州市将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兰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争取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重心,布局大科学装置及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聚集,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换能力。同时,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在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聚焦重振“兰州制造”,支持领头企业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展联合攻关,推出更多原创性科技成果,驱动“兰州制造”向产业链中高端跃升。此外,我市将坚持以绿色转型为主攻方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倍增计划,做大先进石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冶金产业规模,发展新材料、新食品、新能源、新算力产业集群,建立绿色制造工业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市将围绕振兴“兰州制造”,构建“四梁八柱”产业体系,以产业链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研究出台支持政策,协调解决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聚、企业培育、品牌打造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将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力争3至5年内,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引进一批“链主”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1至2个在西部地区特色明显,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力、辐射力的产业链,通过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实力,形成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推进全市工业向中高端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 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