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5日

他在丛中笑

——紫斑牡丹培育专家陈德忠

陈德忠

1967年,已过而立的陈德忠,开始筹建和平牡丹园。最初,陈德忠比较注重的是果树品种的繁育。因为,毕竟为发展当地经济考虑,品种优良的果树,既有经济效益,也能实现绿化的目的。所以,陈德忠不辞辛劳,远赴烟台等地购买优良果树苗……

年过古稀,可是谈起这段青年时期的往事,陈先生仍然激昂慷慨:“一个人,要想着,心思用在什么地方,花了精力,要做什么。”

沿着并不宽敞的村中道路,车子行驶到了和平村一户普通的农家院落门前。抬眼便望见灰色的水泥墙壁,还有些许斑驳的灰色铁门。这样的朴实无华,让人很难想像,这院落的主人,是最熟悉国色天香的华贵之美的。繁花似锦,正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风景,最深沉的眷恋。

跟着富殷轻轻推开院门走进去,最先看见的,便是满院里一丛又一丛高大的牡丹。

新年刚过,初春的阳光清淡柔和。墙角下微微融化的积雪,将院中的土地润成了深深的褐色。尚有寒意的风中,牡丹花丛干皱的枝条,还是一派恬然酣眠的样子。翠叶,花苞,云蒸霞蔚的绚烂,还孕在深厚的大地里。

也许正因为是这个季节,我此次才能在这里见到这些牡丹的主人。四五月间,他必定已经奔赴到山间田野,开始了繁忙的劳作和交流指导。

虽是提前约好的,但走进古旧的有着雕花木窗的老房子时,屋中只有炉火上的水壶微微腾着热气。

正和富殷说着话,大门开了,走进来两个人。其中一位长者头发花白,个头不高,但精神矍铄,面容和蔼,一身家常的半旧深蓝衣裤,十分朴素。脚上的鞋子,沾着一层泥土,看样子,是从田里回来的。

富殷笑着迎上去,叫了一声“爸”。

这位轻声答应的长者,便是我国紫斑牡丹的培育专家陈德忠先生。

陈先生得知我是他女儿富殷的高中班主任,专程来采访他,他马上就对我打开了话匣子。

1942年4月,陈德忠出生在榆中和平的一个普通农家。尽管身处偏僻闭塞的西北山村,尽管家境十分贫寒,但一切都不能阻挡一个有梦想的少年对未来的憧憬,对广阔世界的向往。陈先生抚着下巴悠悠回忆着说,当时,他的理想就是读了中学,再考大学,然后出国留学,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像民族英雄岳飞那样,精忠报国。

“为这,我后来还给儿子取名叫‘富飞’呢!”陈先生憨憨地笑了,眼神望向坐在炕沿上的儿子。

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少年的陈德忠,每天坚持锻炼身体,抓紧时间广泛地阅读书籍,增长见识,充实自己。简陋的中学图书室有两把钥匙,一把在老师那里,一把被老师借给了废寝忘食、求知若渴的陈德忠。

可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最重要的是,考验他对自我的确认和坚持。

因为家中突遭变故,经济陷入困境,作为长子的陈德忠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毅然辍学,来到当时的长风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聪颖好学的陈德忠,成为了长风厂的成本会计,有了一份正式的工作。在长风厂工作期间,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陈德忠还买了很多书自学。说到这里,陈先生特别自豪地告诉我,当时车间里几乎所有的技术活,他都能拿得下。凭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学钻研的精神,陈德忠由一个辍学的农村少年,成为了厂子里人人欣赏的技术全才。

1958年到1961年,新中国遭遇了三年困难时期。在此期间,国家出台一项政策:凡是1958年以后进厂的来自农村的工人,一律回到原籍。

就这样,本可以在长风厂施展抱负、大显身手的陈德忠,响应党的号召,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国家分担困难。“我为此还得了个‘先进回乡青年’的荣誉称号呢!”尽管是在讲述变故,但陈先生依旧是笑呵呵的,没有半点怨尤。

要回乡了,车间里的设备无用,已经娴熟掌握的技术无用,能把什么带回农村,成了始终思考人生价值和梦想的陈德忠冥思苦想的事情。最后,他用自己所有的工资买了几包大学课程和植物类的书籍,怀揣一颗改变家乡面貌的赤子之心,回到了自己出生的乡村。

双脚再一次踩在了厚重的黄土地上,眼神再一次落在了贫瘠荒凉的山脊上,骨子里始终有倔强和奋发精神的陈德忠萌发一个葱茏的愿望——绿化家乡的大山荒沟,改变家乡贫瘠落后的面貌。

虽已年过古稀,可是谈起这段青年时期的往事,陈先生仍然激昂慷慨:“一个人,要想着,心思用在什么地方,花了精力,要做什么。”

先贤有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是当年,这个困顿的年轻人,虽然退守到逼仄的乡村,心里,却永远装着广大辽远的世界。一个人,有了志向,有了情怀,也便有了信心,有了力量,有了突围之径。

1967年,已过而立的陈德忠,开始筹建和平牡丹园。最初,陈德忠比较注重的是果树品种的繁育。因为,毕竟为发展当地经济考虑,品种优良的果树,既有经济效益,也能实现绿化的目的。所以,陈德忠不辞辛劳,远赴烟台等地购买优良果树苗,为了节省费用,陈德忠劳作之时,还到处捡拾杏核。绿化家乡的心愿,就在跋涉和躬行中长出了青嫩的枝丫。

后来,与人交流时,陈德忠接触到了紫斑牡丹。这一花卉株高花艳,香味浓郁,抗旱耐寒,且少病虫害,不但能观赏,还能够入药,甚至可以食用。只是,紫斑牡丹实生优良单株在引种过程中常会发生在引入地表现不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攻克,还有极大的空白。空白在挑战着这个争胜好强的西北汉子,也在召唤他播在家乡大地上的梦想绽放最华美的风采。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尽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向来以雍容华贵而著称,以栽于深宫大院而显贵。但是,在陈德忠和同道的努力下,紫斑牡丹以其同样大气娇美的容颜,和别具一格的顽强生命力,在西北的荒山上,蓬勃盛放,向世人展示了自己卓然的风采。

在陈德忠先生的带领下,始建于1967年的和平牡丹园,不断引种收集传统品种,大规模杂交培育新品种,在新品种(系)数量上有了相当规模。1991年5月,由甘肃省花卉协会主办、兰州市和平绿化公司承办的“首届兰州牡丹花会”在榆中县牡丹园进举行。第一次公开亮相的紫斑牡丹杂交后代以其株高花繁、色型纷呈、馥郁香浓而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此后多家研究单位在和平园设立试验点、实习基地,并同陈德忠先生和他的科研团队一起,完成了紫斑牡丹新品种选定、开花习性试验、大黄花牡丹等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紫斑牡丹各项研究工作的长足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60万株紫斑牡丹各种规格的苗木被引种到国内外。

后来,陈德忠先生派自己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的长子陈富飞,于1997年至2011年间,先后在北京丰台、昌平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等地建立了紫斑牡丹苗圃,以试验、观察紫斑牡丹在北京、东北等地的生长表现,并筛选出了一批耐高温、湿热的紫斑牡丹品种,对紫斑牡丹的各种抗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期间,陈富飞与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参与了多项牡丹课题的完成。在北京、东北的十几年间,陈富飞的苗圃遭遇了几十年未遇的暴雨、高温、倒春寒等极端天气,损失惨重。但在父亲和同道的鼎力支持下,他坚持下去。终于,2005年,中国第一例芍药和牡丹的远缘杂交种在陈富飞于昌平的牡丹圃中被发现,后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引种鉴定,命名为‘和谐’,这是对他的坚持最好的回报。

如今,在冬日的暖阳下、炉火旁,再追忆当时的艰辛与喜悦,陈德忠先生和富飞大哥的脸上,仍是无怨无悔的坚毅。

在陈德忠先生和他的孩子们,以及其他研究人员的努力下,紫斑牡丹盛放在了贫瘠寒旱的大地上,不与粮争地,不与民争利,卓然淡定吐芳华,一片丹心报万家。每到五月,姹紫嫣红之时,和平山川香风扑鼻,斑斓绚丽的牡丹花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群众性的赏花、插花活动已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在这芬芳事业的召唤下,陈德忠先生的女儿陈富惠和陈富殷学业完成后,也投身到了紫斑牡丹的培育研究工作中。

看着富飞大哥身边已经大学毕业的儿子,我忍不住慨叹富飞大哥的脸上竟然不曾有多少岁月流逝的痕迹。富殷笑着说:“大概是整日与花草在一起吧。”就像那卓然又淡然的紫斑牡丹一样,陈德忠先生和他的孩子们,迎向岁月的风霜,也绽放了自我生命的华美。

夕阳的余晖,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轻轻笼住了小院。我起身告辞,陈先生一家将我送至门口,还要远送,我感激婉拒。走出一段路,再回头,看见金色的光芒里,陈德忠先生伫立着。他的身后,小院里高大的紫斑牡丹,仿佛刹那间翠叶满枝、花团锦簇。这一片烂漫中,陈德忠先生和他的妻子、孩子们,都在花丛中,恬然微笑。

□陆燕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