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4日

纸短情长 父爱相伴

——《傅雷家书》读后感

八年级(6)班 吴 苗

金庸曾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我们四十八中向来以“君子文化”治校,这也更加激发了我阅读《傅雷家书》的兴趣。

《傅雷家书》堪称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家书之一,其中百封家书,记录了傅雷傅聪的父子情谊,也道破了教育的真相。这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也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一句句经典而又耐人寻味的话语贯穿整本《傅雷家书》,让我深深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还有父亲教育的艺术,以及父子情深。

他,傅雷,用不舍表明对孩子的愧疚,1953年正月父子之间的激烈争论,使他良心上的责备消释不了。因为早年傅雷性格急躁耿直,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不够有耐心。直到儿子离家远行——留学与亚欧大陆另一边的波兰时,“胸口抽痛,胃里难过”的滋味他才尝尽。为人父母,谁都是第一次。他用那一封封不舍的书信来表达自己对儿子无限的愧疚之情。他深知,养孩子,就是一个在对错中不断翻译“我爱你”的过程。拳拳父爱,流露在书信中的字里行间。

他,傅雷,用自身的艺术造诣将孩子的道路铺向未知的前方。他常在信中用大量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谈艺术修养。爱子深切如傅雷,也懂得要放手,让儿子出国求学,不断成长。不管是留学波兰或是获国际大奖,还是赴各地演出,他始终关注着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不时给予指点。他的态度很明确:想要孩子飞得高,飞得远,该走的路,就让他自己走。

他,傅雷,用做人的道理浇灌孩子懵懂的心田。傅聪作为钢琴家成名后,依旧十分刻苦,每日训练,从不间断。自律成了习惯,自然离不开从小父亲的耳提面命。傅雷告诉孩子,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在信中,他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教导儿子:“态度谦恭,虚怀若谷”,做人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傅雷并不是随口一说,而是他懂得越早培养的好习惯,越容易刻在孩子的骨子里,并使他们受益终身。“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儿子傅聪出国留学临行时,傅雷唯一的叮嘱。培养孩子,犹如种树。只有先在根上先滋养他,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心中有光。

傅雷既是一位智慧型教育家,又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在生活中,虽然也有像他那样饱含父爱的父亲,但给予孩子的却是溺爱。他们将自己的孩子泡在蜜罐里,当做温室的花朵呵护着,却不思教育其做人之理,我们都期盼有傅雷这样的教育:爱孩子和立规矩,从来不是一道选择题。即使是傅聪这样的人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严格管教中成长的。《战争与和平》中说:“没有人和你说不的时候,你是长不大的。”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儿无方,父母之过。人生这盘棋,每一步都离不开规则。不懂规矩的孩子走弯路,要用一生去试错,而优秀的孩子,多是被“规矩”管出来的。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楼适夷这样评价《傅雷家书》。一位父亲给儿子的谆谆教诲,给儿子春风化雨般的爱,何尝不是我们父母最好的榜样,何尝没有给我们这些年轻人醍醐灌顶的指点!确实,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同样,父母自身的成长,也有孩子带来的动力。教育这条路,最大的幸运,是孩子和父母一同前行,共同成长!

教师点评:

“一个家族的传承,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小作者在《傅雷家书》中,读懂了父亲的严与慈,更体悟到那一份沉甸甸的爱!一本家书,代代相传,小作者学到了很多,我们作为父母,作为教育者,何尝不唏嘘感慨,受益匪浅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