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15日

三秋

成语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那三秋是多久,有说三个月,有说三季,也有说三年的。我也不求甚解,一直认为,那如隔三秋,就是过了三个秋天,正好三年时光。我之所以将三秋,理解为三年,是庄稼秋天成熟,古人就将一秋,理解为一年,比如几度春秋,一年一度秋风劲,千秋万代。古籍中说,今秋一词,并不是今年秋天的意思,而是指今年,因此很多人,将三秋理解为三年,就不足为怪了。

此成语,出于《诗经 王风 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全诗三章,每章三句,分别写了采摘三种不同季节的植物,由一日不见,如隔三月,如隔三秋,如隔三年,逐渐递进。由此可见,那三秋在中间,比三月长,比三岁短,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三个秋天的季节,是九个月的意思。诗意表达的,是诗人用夸张手法,抒写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其中三秋,成了成语的典故后,所隐喻的意思,就不是特定的时间了。

我想,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无论三个秋天,还是三个年头,都没有成语本质的影响,在中国文化里产生的意义重要,那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语双关的丰富性,才是最重要的。随着时间演化,三秋之意,沉淀在文化深层的底蕴里,已经约定俗成,成了人们写情书的必备佳句。恋人之间,倾诉衷肠,表达爱慕,让三秋拥有了艺术化的思想内核,更赋予情境效果,更添相思之情。用此成语,寄托相思之苦,让感情升华,是情话,也是诗化的美妙,充满了文化的魅力。

三秋,有早秋、仲秋和晚秋之说。那早秋,让盛夏一层一层褪去,一场场秋雨过后,天气依稀有了秋意,空气渐变清爽,天空明净,天地寂寥。仲秋,在一年之中,月色最好,人说“月到中秋分外明”,正是好时光,举杯邀月,桂花飘香,沁人心脾,正所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那香气,那美感,渗透到我们的骨子里,让人欲罢不能。晚秋,落叶纷飞飘零,像心上人羞红的脸,在历经了秋的绚烂与辉煌后,仍然如火如荼,激情似火,在秋风萧瑟里,尽情余欢。

有人说,醉美三秋,那初秋,洗去铅华,扮成青色,让季节走向成熟,迎接瓜熟蒂落。仲秋,一泻千里的秋江上,朗朗皓月,那月里有婵娟,有嫦娥,还有桂枝轻扬,广寒宁静。此时的大地上,秋色夺目,秋意繁华,正值喜获丰收。深秋,空气薄凉,傲菊含香,银霜晨降,枯叶落尽。此时,寒意渐近,就像一个人,走过成熟后,变得宠辱不惊,淡定从容,沉稳超然,在万里霜天里,心境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有位文友说,他人生有三秋,一秋是青年时,不识愁滋味,平生第一次拿到工资,就去首都香山旅游,一人背一军挎包,为了省钱,没坐缆车,带干粮水壶,听山风鸟鸣时,听得心跳,感觉自己就像杰克·伦敦《雪虎》里的那只幼狼,对了洞口光明造出的白墙,不知前路遭遇,懵懵懂懂,一片茫然。二秋,是他十年后去新疆伊犁,看着笔直的桦树,灿烂的阳光,还有大堆金黄的麦秸垛。此时,天色变暗,夕阳渐隐,在他眩眼时,天空出现了星星,那如水的月光,流水的声音,让他想吹断横笛,载歌载舞。三秋,是数十年后,他在桂花飘香时,回归江南,入山看花,那香满空山,让他有了圆满的觉悟,感觉馨风真香,生世犹如微风,他忘了抬足行走,只有欣喜。

我听了,想起张爱玲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她还说,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捻着手里拣的几朵桂花,就想,那一地的桂花,其实正是快乐的吧!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文友后,他笑着对我说,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长江。他解释说,三秋之间,人月两圆,我们追求的是圆满,那三秋的圆满,正是秋月盈人,丰沛激昂。

□鲍安顺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