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30日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 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市人社局在新起点上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报讯】今年以来,市人社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聚焦民生部门职责定位,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同时,深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在新起点上续写高质量发展的人社新篇章。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市人社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力做好稳就业工作。据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7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63.42%;失业人员再就业2.05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89.13%;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39人,完成目标任务的35.59%;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068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7.3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8%,低于4.5%的控制目标;实现劳务输转25.08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6.21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01.55%;创劳务收入34.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53.71%。

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围绕这一工作主线,市人社局全力做好稳就业相关工作。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切实发挥市政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作用,制定了《市政府就业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工作要点》《兰州市2021年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工作方案》;与西宁市人社局签订了《兰西城市群人力资源合作协议》,与西安等周边大中城市建立陕甘宁青中心城市人力资源交流协作联盟。

市人社局强化因人施策、分类帮扶等多项措施,通过帮扶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着力稳住就业基本盘。制定了《兰州市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方案》,支持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完成了“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服务项目前期工作。新认定青年就业见习基地46家,累计认定918家,新增就业见习人员807人。针对农民工、退役军人、现役军人家属等重点群体,组织“春风行动”送岗位下乡进村、退役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专场招聘、全国大中城市联合高校现场招聘等综合性招聘会186场,提供就业岗位9.5万余个,共有9700人现场签订了意向性协议。

人才是活力的源泉,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是壮大人事人才队伍的不竭动力。今年以来,“全市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工程”被先后列为2021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实事项目和兰州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为切实把事实办好,半年来,市人社局多措并举,扩规模、建机制,全面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制定了《兰州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和《兰州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实施细则(试行)》,发布了全市2021年度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完善培训补贴政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将企业职工、农民工等就业群体作为培训重点,努力提升劳动者技能,促进高质量就业。紧盯全市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个人培训意愿,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和培训机构作用,组织各类劳务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开展“岗位+劳务机构+培训”和“订单式”“定向式”等培训模式,推广应用“培训券”,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稳定岗位,按规定延长“以工代训”政策。截至6月底,全市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1.71万人次,支出各项培训补贴资金1.65亿元(含专账资金1.53亿元)。

市人社局紧紧围绕有关根治欠薪工作的决策部署,通过责任落实、源头治理、风险管控、专项整治等有效手段,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国家欠薪线索平台上线以来,截至6月30日,全市已办结国家欠薪线索平台线索4556条,办结率96.8%,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因欠薪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极端事件两条红线。近两年来,全市共检查用人单位6827户,接听咨询投诉电话3.9万次,接待来访8161起,涉及3.1万人;受理劳动者投诉案件147件,为1147人追发工资1476万元,接听投诉电话次数、来访投诉起数、受理案件数和拖欠劳动者人数、工资数等重要指标逐年下降,各项目标任务按期达标。连续4年圆满完成国务院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核查组对我市的延伸考核,并连续4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A级单位。

凝心聚力,积极做好失业动态监测工作。市人社局坚持对重点企业就业岗位变化情况实施连续定期监测,坚持就业政策和失业预警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分析判断本地区就业失业形势,完善失业预警、失业动态监测报告制度。监测重点企业478户,涉及职工34.3万人。每月对企业就业岗位增减变化数量、原因等实施跟踪监测,有效防范了规模性、行业性、区域性失业风险。

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牢牢抓住为民服务这个着力点,全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推进增岗、找岗、援岗、送岗、适岗的“五岗”就业促进工程,继续做好东西部劳务协作,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应输尽输。进一步健全完善返乡创业示范(孵化)基地认定管理办法,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依托技工院校(含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扶贫车间等各类培训主体,切实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让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加有保障、更加可持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万山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