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0日
         下一篇

阿干镇地名源于一首歌

阿干镇,位于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东南部,东邻榆中县的和平镇,西接七里河区魏岭乡,南连榆中县的银山乡,北界七里河区的八里镇。这里是马啣山脉西延的支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阿干的地名,源于一首鲜卑族的《阿干之歌》。在鲜卑语里,阿干就是阿哥的意思。当地,还把阿干称阿岗。这里,还有发音带“干”的地名,都是“阿哥、哥哥、阿哥住过的地方等”的意思。据记载,这首《阿干之歌》是鲜卑族首领慕容廆为哥哥吐谷浑写的。后来慕容廆的子孙们每当乘辇出巡或出征、祭祀时,都会在辇后鼓吹歌唱这首歌。

阿干西,我心悲, 阿干欲归马不归。

为我谓马何太苦?我阿干为阿干西。

阿干身苦寒, 辞我大棘住白兰。

我见落日不见阿干, 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 阿干地区在历史进程中,夏商时为西羌地,周为羌戎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为陇西郡榆中县地;西汉(公元前81年)以来属金城郡金城县;三国时属魏;东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前赵将领刘胤在沃干阪袭败晋军,并占领金城;隋唐属兰州五泉县,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兰州一带沦于吐蕃,和亲后复归唐;北宋,西夏强盛时占据兰州、阿干等地,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李宪大败夏人,收复黄河南岸包括阿干在内的地区;南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升阿干堡为阿干县,属兰州,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元至元七年,废县名并入兰州,始为阿干镇,明属临洮府兰州,清为兰州府皋兰县附城西川和南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撤阿干镇为兰州市第九区,1949年8月19日,阿干镇解放。

据史料记载,自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与乌桓两个集团。在北者称鲜卑,居南者称乌桓。匈奴衰败后,鲜卑变强盛。东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东汉灵帝年间(168年—189年)檀石槐死去,鲜卑部落联盟解体,分裂为诸多各自为政的小部落,主要有宇文、段和慕容部。魏晋时期,鲜卑在西部主要有拓跋部(又称秃发部)和乞伏部,他们在北方建立了不少割据政权。在鲜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中,源出于辽东鲜卑慕容部在青海建立的吐谷浑政权历时最长。吐谷浑是从慕容鲜卑中分离西迁的一支,后立国于西北地区,至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被吐蕃所灭,存在长达三百五十年。

慕容部慕容廆与兄长吐谷浑分手的事,大约发生在公元289年前。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涉归的庶出长子,西晋初年慕容涉归死后,部落首领的权杖落在了嫡出的弟弟慕容廆手里,庶长兄吐谷浑只分得一千七百家部众。

吐谷浑和弟弟慕容廆感情一直很好,但慕容涉归去世之后,矛盾就显露了出来,经常产生摩擦并发生矛盾。有一天,慕容廆正率部落首领召开会议,有部卒匆匆来报,说吐谷浑的战马撕咬踢伤了他们的战马。慕容廆很恼怒,借机说:“既然父亲已经把财产分给了你,你为何不远离此地,而让马争斗呢?”吐谷浑听了十分生气地说:“战马互相撕咬是牲畜之间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怪罪人呢?既然弟弟容不下我,我就走的远远的。”言罢,吐谷浑率部众,义无反顾,西迁而去。

吐谷浑走后不久,慕容廆很快就后悔不迭。兄弟阋墙,为什么会严重到让哥哥远走他乡?以后部族的人谁还能信任于我?谁还能像兄弟一样同披战袍,驰骋疆场?他马上让长史率两千兵骑请回吐谷浑。

长史找到吐谷浑后请他回去,吐谷浑说:“当年父亲在世时,曾经占过卜筮,说我兄弟日后分家必有福照,儿孙都会建立国家,我的国家在西方,弟弟的国家在东方,这是天意”。长史一再坚持要吐谷浑回去,吐谷浑又说:“如果你们能把我的战马向东赶回去,我就跟你们回去。”长史让两千骑兵护拥着吐谷浑的战马东归,只走了三百余步,马便返转,悲鸣西行,如此反复十余次。长史见状,下马跪地对吐谷浑说;“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为呀!”

西迁的吐谷浑,越过一片又一片其他部族控制的肥沃土地,经历千辛万苦,数年行程五六千里路,在西北一个叫白兰的草木茂盛的地方定居了下来(白兰一说在今兰州市阿干镇一带,一说在今青海省青海湖南部一带)。公元317年,吐谷浑立国,拓疆万里,统治了青海、甘南、川西北的羌、氐部落。吐谷浑的孙子即位后,为纪念祖父的功德,遂以吐谷浑为姓氏、国号和部族的名称。

慕容廆自哥哥吐谷浑西迁后,时常愧疚、伤感,就写了一首《阿干之歌》,经常歌唱,还教给宫廷之中的人和部下传唱,后来每逢举行盛典或出行,乐队都要演奏歌唱《阿干之歌》,用以表达对哥哥吐谷浑的深切怀念。尤其是在晚年,他从儿孙们争斗的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为此常常想念兄长,希望能再见哥哥一面,可是直到他死的那一天,也没有见到哥哥吐谷浑。据说,他死的时候,就是唱着《阿干之歌》离去的。

后来,有慕容廆部落的人不远千里,把《阿干之歌》唱到了兰州、榆中、及青海等鲜卑族部落地区。

据民国时期的学者王先谦合校本《水经注》卷二《河水二》引清人全祖望语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干峪、阿干河、阿干城、阿干堡,金人置阿干县,皆以《阿干之歌》得名。阿干水至今利民,曰溥惠渠。又有沃干岭,亦阿干之转音。”可见《阿干之歌》曾在这一地区广泛流传。

这首亘古之歌,影响深远,不仅以地名的形式留在人们口头,而且与吐谷浑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至今,甘青宁一带许多方言中仍称兄为阿干。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而来的国家,鲜卑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尤其对于甘肃青海一带的民族形成以及相互交流,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夕阳终于落了下去,远远地遥望阿干镇,大地忽然失去了明亮的色彩,很快笼罩在了一片黑暗前的朦胧之中, 凄凉的春风吹来,悲伤不由自己,那如泣如诉的《阿干之歌》,仿佛让人顷刻之间沉浸在了一种巨大的孤独和悲伤之中。

鲜卑人同室操戈,为后人留下了可追忆的往事。而一首传世的歌谣,更让地名就这样与历史不可分割地吻合在了一起,阿干——阿哥、阿哥——阿干!我在阿干镇就这样一次次地呼唤。在弟弟深情的歌声里、在哥哥西行的马蹄间,涌在我心头的不仅是亲情的温暖,更有对地域的爱恋。

□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