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01日
         下一篇

上世纪的“牛腹渡河”

照片系80多年前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海映光(Rev.Carter Holton)拍摄。

在青海贵德、循化到甘肃的积石山、永靖黄河沿岸,有一种独特的渡河工具,那就是“钻牛皮胎横渡黄河”,也称“单个浑脱载人渡河法”。

经营此职业者多为撒拉族和回族水手,他们从小在黄河边长大,人人娴熟水性,并且练就了一身的胆识和勇气,他们在家门口从事着短途水上运输业。这种独特的渡河方法对身居兰州的大多数人来说,只听说过但从未见过。

处于黄河中上游交汇处的兰州市区,被水流湍急的滔滔黄河分为南北两部分,市民群众往来十分不便。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只有建成于清宣统三年(1909年)的一座中山桥,而远离铁桥过河办事和居住在夹河滩从事农业生产和出售农产品的人们,只能在固定的渡口以扯船或羊皮筏子(兰州人又称排子)为交通工具,此外别无其他办法,往来十分不便。1959年后,才有从山字石市委码头到庙滩子轮渡通航,票价5分钱,极大地方便了群众。

作为渡河交通工具来说,最多最普遍的就是灵活机动性强的羊皮筏子。正规的兰州羊皮筏子(排子)由13个皮胎组成(上下各4个,中间5个),多在固定渡口候客。但对居住在雁滩、马滩等夹河滩上的个体农户由于条件限制,他们的羊皮筏子就简陋的多,由5至10个不等的皮胎编扎而成,原因是运载量少,上水后人扛也轻便省力。但还有一种抱单个羊皮胎渡黄河的方法,兰州人称“单抱儿”,但必须是娴熟黄河水性的水手。他将衣物装入羊皮胎,吹足气使之膨胀入水,左臂紧抱羊皮胎,右臂当浆划水,也就是兰州人说的单膀子,双足击水,顺流而下,快如离弦之箭泅渡过黄河。到目的地从皮胎内取出衣物穿戴好,臂下夹上折叠的皮胎就走,方便省力。古人有诗云:“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皮胎)飞渡只须臾。”但只能是个人渡河行为,不能载客。

而在青海贵德、循化到甘肃的积石山、永靖黄河沿岸,却有一种更为独特的渡河工具,那就是“钻牛皮胎横渡黄河”,也称“单个浑脱载人渡河法”。其方法是将人和物从牛皮胎臀部大口装入扎牢,再从前肢吹足气扎紧,推入黄河水中,水手骑在牛皮胎上,在激流中双足击水,单臂划水搏浪渡河。到彼岸后松开大口,放出乘客,各奔东西,方便快捷。经营此职业者多为撒拉族和回族水手,他们从小在黄河边长大,人人娴熟水性,并且练就了一身的胆识和勇气,他们在家门口从事着短途水上运输业。这种独特的渡河方法对身居兰州的大多数人来说,只听说过但从未见过。

1956年夏天,有一位借住在七里河吴家园亲戚家的河州撒拉族韩姓男子,他性格憨厚耿直,为人豪放,人们称其韩撒拉。时年约40来岁,是个冬闲夏忙吃黄河筏运饭的把式,经验丰富。在木筏、皮筏上当过水手,能吃苦,曾随木(皮)筏多次到过中卫、宁夏、包头。解放以后,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公路铁路运输四通八达,且运价低廉。故黄河上的水运业逐渐萎缩衰败,他仅参与过几次往中卫筏运木材的临时工作,公私合营时又错失进入木材公司的机会,只得干不稳定的临时工。那时候,七里河黄河大桥还未开建,从七里河到河北十里店必须绕道中山铁桥,南北两岸来往不便,只有几架羊皮筏子为行人摆渡,且无固定时辰。此时韩撒拉在亲戚的撺掇下,干起了“钻牛皮胎横渡黄河的营生”,试图将这一奇特的渡河方法引入兰州。

每天上午太阳升起时,他挟上牛皮胎,徘徊在小西湖至郑家庄的河堤上招揽乘客。他的渡河方法是每次只能运载一名乘客或少量物品,且必须钻进牛皮胎,然后扎紧吹气,再将牛皮胎入水划向彼岸,每次收费2角钱。对于这种新奇独特的渡河法,看得人很多,特别是节假日,围观者云集,有陆军总院、附近企事业单位职工以及西北师院的师生,但人们还是不敢轻易一试。

我的同事,原兰石厂钻井机械分厂的机修钳工赵海永,是家住吴家园的老户,当年只有十三四岁,在暑假期间多次跟随观看这位撒拉族男子奇特渡河法,还亲自体验过一次。因为认识,往返仅收取他2角钱。赵海永告诉我:“渡人的牛皮胎里面磨得很光滑,有些潮。当我钻到里面后,他就将皮胎大口捏作一团,用皮绳子扎紧,然后从前肢口扑哧、扑哧地一口接一口往里吹气,只吹几十下,皮胎就鼓起来后紧扎吹气口,再将滚圆的牛皮胎推入黄河激流,夹在左臂腋下,右臂划水,双腿呈蛙式蹬水直向对岸。刚开始我头晕胸涨,憋得有些难受,慢慢地就适应了,蒙蒙亮光透入牛皮胎内,里面很凉爽,哗哗的流水声听得自然亲切,前后不到10分钟,就到对岸河边上。”

由于看得人多,体验钻乘者甚少,故生意不是太好。无奈时间不长,这位撒拉族水手就告别亲戚回到河州老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务农去了。

□柏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