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8日
上一篇        

琢石记

这个假期,在琢石中度过。

最早接触篆刻是在小学五年级。有同学用钢锯条磨成的斜刀在橡皮上刻印章。受此影响,我也磨了一把斜刀,在用钢锯条刀斧砂纸通力合作打磨好的一段长方体的牛角上刻了自己的名章,蘸了蓝墨水盖在每一本书的扉页上。由于是左撇子,左手操刀,不小心在右手食指上划开了一个将近一厘米的口子。如今右手食指的疤痕就是那时刻章的馈赠。

大学时体育是公共必修课,每个项目都必须达标,否则就不能毕业。每一项测试合格,在登记卡的相应位置,老师盖上自己的私章。其中中长跑对我来说比登天还难。拼死拼活练,屡败屡战地参加测试,就是不能达标。没办法,我就打起了歪主意。照着达标同学登记卡上的名章,用橡皮刻了老师的私章,偷偷地给自己盖上。几张登记卡放一起,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班上体育困难户不止我一个,于是都央求借印章去用。用的人一多,就露怯了。橡皮的印章,用着用着就变形了变胖了,一眼就看出了破绽。老师顺藤摸瓜找到了我,吓得我六神无主惶惶不可终日担心被开除学籍。老师还是比较仁慈善良的,听了我的诉说,又跟辅导员了解了我的情况,结合我课上的认真努力,最终原谅了我,下不为例!一介穷学生,无以为报,我在泡图书馆一周的时间里帮老师完成了一篇专业论文。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去年好友沈伟东不经意间提及。向留校工作的同学打听,老师已经去世二三年了。老师王铁流,一个魁梧健壮善良的汉子。

十年前,帮妻子打理糕点铺,算是真正地学习篆刻了。由于撰写文章的需要,向一位篆刻老师借了几本有关书籍,进行了细致系统的理论学习。文章完成了,我对篆刻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买石头买工具,跟着老师一板一眼地学习。妻子的糕点铺在百货大楼外面,对面就是城隍庙,最里面是文化馆,进门一溜小铺子是卖文房四宝的,篆刻老师的铺子就在进门右首顶头。每刻好一方,拓好印泥盖好,自己看看,然后关上铺子,过马路让老师看看,点评,指导。然后在马路边的水泥地上快速地磨擦,磨掉印底,回到铺子里用砂纸进行打磨,然后,再写,再刻。坚持了两年,积攒了二十几方印,参加了一次书画展。

其后许多年,再没摸刻刀印石了。

年前单位布置展厅,负责布展的同事说,把你的印章拿出来盖在宣纸上参加展览吧!我拿来了落满灰尘的印石,同事拿出自己收藏多时舍不得用的上好印泥。红白分明的一幅印痕上墙了。

这一上墙不要紧,喜欢写写画画的同事开始求我刻印章了。斗胆拿出刻刀,还没刻好一个字,手指就受伤了,血流不止。从此,不敢拿刀了,拿起刀战战兢兢,时不时地跑偏。就像刚学骑车,车子不听使唤那样。由于疫情提前回家的女儿给我网购了自粘弹性绷带,说刻之前绑在拿石头的手指上。

我是一个执着的人,如果喜欢做的事,非坚持下去不可。

于是去找十年前的老师,购买了石头,借了有关书籍,从头再来。刚开始,比较急躁,眼高手低,找一些名人的印谱进行临摹篆刻,希冀早点上手。欲速则不达,每每碰壁。于是找老师当面诉苦,是石头太硬还是刻刀不行……总之,全是客观因素。老师说,好的篆刻家不择石不择刀,你的基本功还不够,从汉印临起,一步一个脚印学吧。结合我的实际情况,我感觉老师说得有道理。记得上大学时,围观卫俊秀老先生写字。笔筒里随便取一支毛笔,泡开蘸墨就写了。笔力刚健,气韵贯通。没见过的人还以为是用什么特制的毛笔写成的!

于是,日琢一石,成了假期我的日常。傍晚磨石,打底稿,上石,第二天刻。刻好钤好,拍照发给老师,老师点评,然后下次刻时注意改正。有些经典印章,一刻就是十几次。

假期快结束了,刻了磨,磨了再刻,二方长长的印章石磨得只剩一寸见方了,篆刻刀也逐渐听我使唤了。日琢一石,因为爱而坚持,因为喜欢而执着。看着红白相间的一枚枚印痕,顿时有了农夫收获般的喜悦。

□铁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