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西游记工作室推出特别制作——

云游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大自然说给我们听的语言,也是古人诗意栖居的创造。人们在劳动中学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依气候而作,随岁月流转。

冬至更是一年的伊始,兰州日报社西游记工作室从今天开始走入二十四节气,特别制作 “ 云游二十四节气 ” 系列短视频,换一种视角,轻松有趣地解读兰州的二十四节气故事。

云游二十四节气·冬至大如年

北方人:今天冬至,吃顿饺子!

南方人:好呀好呀!

北方人:难得吃顿饺子你多吃点。

南方人:难得?那你们立春吃什么?

北方人:吃饺子啊 ~

南方人:那立夏呢?

北方人:当然吃饺子啊!

南方人:那立秋呢?

北方人:饺子啊 ~

南方人:中秋节和端午节呢?

北方人:肯定吃月饼和粽子啊,然后再吃点饺子!

是不是被这个真实的段子逗笑了?

没错,饺子可以说是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美食团宠。

白菜肉、韭菜肉、胡萝卜、茴香和土豆,凡是可以入馅的食材,在饺子面前那必定是 “ 万物皆可包 ”。而且,只要是遇到重要的、庆祝的、犒劳的等等一切事由,饺子都是作为最能抚慰的美食出现。尤其是冬至这一天,那必须是吃饺子的 “ 正日子 ”。

所以,谚语有云 “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吃了这么多年的饺子,也要了解一下饺子的来历。

原来饺子原名 “ 娇耳 ”,是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这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 “ 祛寒娇耳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 “ 饺耳 ”“ 饺子 ”,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除了吃饺子,在古代民间还有 “ 冬至大如年 ” 的讲法。现在的人们大多误以为冬至是一年的完结,但其实,恰恰相反,冬至是新一年的开始。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 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 “ 小年 ”,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又称冬至为 “ 亚岁 ”。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 “ 冬至节 ” 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有了官方的认可,冬至过节就要有个过节的样子。汉代以冬至为 “ 冬节 ”,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 “ 贺冬 ”,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 “ 拜冬 ” 礼俗。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 “ 安身静体 ” 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 “ 亚岁 ”,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冬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这一天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漫长的黑夜过后,太阳将走 “ 回头路 ”,自此昼长夜短,温暖也在不远之日。

兰州日报社西游记工作室出品

总策划 | 刘立山

策划制作 | 韩彤 周言文 孟夏 实习生 刘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