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4日
         下一篇

海原大地震一百年遥祭

唐家坡田埂错动

震柳

海原大地震遗迹

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大地震”,史称“环球大地震”,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整整100年,写这篇小文“遥祭”那些死难者,真正的本意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这场惊世灾难。

1920环球大地震,我过去隐约听父亲讲起过。父亲杨清枝生于1924年,他出生时,这场地震已经过去了4年。但直到几年前,我读了著名散文家梁衡写的《百年震柳》后,对这场大地震的烈度,才真正有所了解。

国庆期间,任继荣兄约我前往白银市靖远县五合乡、平川区磁窑沟、窝子滩等地,航拍1920年环球大地震相关遗址,我们成立了一个“环球大地震人文地理考察团”,考察团成员还有摄影家王生晖以及贺平、岳凤娟等人。

对地震,我纯属门外汉,但是对那些深藏于地震废墟下的苦难,我倒是希望能多了解一些,或许还可写点文字,带给人们一点思考和启示,于是便欣然前往。

任继荣兄对海原大地震断裂带遗址的探求,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痴迷的背后,一是希望能为家乡多做点事,再则,作为一名从事物理学教学研究的学者,他也极想了解这场地震释放的巨大能量,究竟有多么强烈。

不过,让我费解地是,这场大地震就要100年了,还能看到明显地震遗址吗?

1920海原大地震震级达里氏8.5级,破坏力的烈度却达到最高的12度,27万余人死亡,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地震造成了一条长达237公里的断裂带,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地震,也是世界上截至目前最可怕的地震之一!

近年,在白银市平川水泉镇的窝子滩、蓆芨水、元洞沟、水泉堡、邵家水这一圈范围内,发现了因1920海原大地震造成的大量山头破碎和破裂,有的山头像被搓碎的馍馍渣,有的像把山切面包片一样从顶到底切成了几片。这是海原地震带在沙流水、蓆芨水一带,积聚了非常大的能量造成的。传到山顶的巨大的地震能量,就像造成鞭梢破碎一样,在几分钟内就导致山头碎裂成块或破裂成片。

“小时候总是盯着那些大山和褶皱发呆,也想知道为啥磁窑附近有个地名叫花布乱山。常常听人们说海原大地震,当然,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挂起钩来想过。”任继荣说,零零碎碎的现象、发现和说法注意的多了,偶然因素激发自己联起来想,渐渐明白了海原、景泰断层的地质历史和经历过的巨变。

1920年的中国,民国初建还不到10个年头,军阀依然混战,贫穷落后的西北更是民不聊生。

但在这一年,远在西北一隅的海原、靖远等地,气候却出奇的好,田野丰收,稻谷满仓,就连往年干枯的梨树、果树也来了劲,水灵灵的果梨把枝条压得都喘不过气来。可是,就在老百姓惊异于天降祥瑞,干黑的脸上稍稍能看到一点笑容的时候,到了11月、12月却怪象连连,群狼夜嚎,畜不归圈。

这实际是海原大地震来临之前,向自然界发出的信号。

《1920年海原大地震》考察报告这样记载:“一次大地震的发生,不可能是单独的事件,从开始孕育直至发震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它必然要与周围的介质发生联系,并影响到较大范围内的地震活动。一般来说,地震愈大,孕震的时间愈长,影响的范围也愈大。”

水是地震前首先为人类传递地壳深处变化的精灵,从这年5月开始,宁夏隆德县全县井水忽然暴涨,且水质混浊。

根据固原县志记载,在该县一些受灾严重地区,地震发生前,突然奇怪地发现,只需原来一半长的井绳就可以吊上水来。

在靖远哈思山区三角城银子村,地震的前几天,有一口深约4米的水井突然立起水柱,直冲井口,随即泛起白沫,状如白莲花,景象十分壮观。

这场大地震绝不是偶然的。它在一步步逼近人类前,似乎在用各种各样的信号提醒过人们,尽管是那么神秘莫测,甚或是那么荒诞离奇……宇宙已经亮出了达摩克利斯之剑,只是迟钝的人们并没有感知到。

在隆德县城外的河滩上,震前约四五天,一群一群的麻雀飞着飞着就掉到地上,就像没有长羽毛的雏雀一样。

地震发生前数日,海原县的狗似乎都发疯了,变得躁动不安,有的对空乱吠,有的爬在地上哭嚎,哀声毛骨悚然。特别是进入夜晚,狗的哀嚎声响成一片。

震前几天,海原县城区,家养的鸽子均不进窝,叫声悲戚,有许多鸽子宁可冻死也不回巢。

在靖远县的论古,地震当天,太阳刚落山,天空中即裂开了一道白色的光带,停滞不动,直到天色完全黑下来时,这条白光才又突然消失不见。

我的姐夫赵兴钧就是靖远县论古村人,他今年70多岁了,他说,那时候论古村大多人住的都是窑洞,他的祖上住的是房子。1920年那场大地震发生后,瞬间将家里的房盖掀翻到院子里,他的爷爷及家人侥幸逃过一劫。至于住在窑洞里面的,没有听说生还的。姐夫说,后来,人们把论古叫“乱骨堆”,可能是因那场大地震导致这里哀鸿遍野,死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

在冬天,蜜蜂一般是不轻易挪动巢窝的,但靖远有一家依山崖而给蜜蜂做了蜂巢的人家,在11月初,就发现一窝蜂突然倾巢出动,不知去向,地震发生后,幸存的人们想起这件事,都觉得不可思议,人们竟然不如这些小生灵感觉灵敏……

地震前夕,居住在宁夏西吉县南山一带的人,半夜里各家都能听到窑洞背后的黄土山有撕布的声音。科学家后来分析说,这种类似撕布的声音,可能是一种来自地下的高频振动。

据说,1920年进入寒冬特别早,天气特别冷。12月16日早晨,甘肃(时宁夏属甘肃)大多地方还下了一场雪,伴随着大雪纷飞,海原、隆德、靖远等地,霎时间黑天雾地,日月无光,但是辛劳一天的人们,带着瑞雪兆丰年的喜悦早早进入了梦乡,极震区也有多处地方在演牛皮灯影戏,而且那时基本都是在窑洞里。牛皮灯影是当年喜欢秦腔的人们低成本的娱乐方式,也是唯一的高雅的娱乐。

晚上8时,六盘山系剧烈晃动,天空电光摇曳,雷声震天,山头滑至河谷,沟坎凸起为丘陵,平地掉入深渊,大地开始疯狂摇曳,70多座繁华城镇瞬间荡然无存……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继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但就如此强烈的地震,其破坏程度还是远远不及1920年发生的这场环球大地震。

如此烈度的地震,整个甘肃还是显得太小了,哪能经得起反复揉搓,一条长长的地震波,呼啸着爬出海原、靖远,绕了地球整整两圈半,才渐渐消停下来。

据后来的地震工作者研究分析,这场环球大地震极震区之广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它东起固原,经西吉、海原、靖远等县,西端一直到达景泰县,2万余平方公里几乎成了无人区。甘肃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几十个县全部被横扫。另外,新疆、四川、云南等8个省,也在剧裂摇撼下出现大面积灾区。而且各地沉陷现象很普遍,远在陕西的大荔及东北的城池,陷落几十米之深。靖远县北窝子滩陷出黑水湖,深不可测。

不仅如此,整个地球都随之而“打摆子”,五大洲的人们都晕头转向了。

北京:“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越南:“海防的观象台时钟停摆”;非洲好望角:“餐厅里杯盘哗哗落地”……全世界有96个地震台都测到并记录了这次大地震。

“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山崩如瀑布般一泻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没了房屋、驼队,村庄在一片起伏松软的土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中国海原大地震中的一些景象……就像罗马历史学家讲述庞贝城不可思议地消失那样……”克劳斯、麦考米尔在1922年第五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合撰的《在山走动的地方》如此描述这场大地震。

即就这样一场世界级的大地震,但在当时的旧中国,竟然没有一台现代地震仪和地震台,震后也弄不清震中在哪里。直至一个月后才将震中圈定在海原。1920年到1958年之间,很多地震学家和文献推测大地震震中在海原盐池至西安一带,当然,也不精确。直至1980年之后,众多探槽和三维探槽的开挖以及断裂带全线的精确研究,才确定1920年12月16日8.5级大地震的宏观震中和始破裂点在白银市平川区黄家屲东南坡的黄峤乡(原靖远县打拉池)高窑湾一带,那里有内陆强震最大14米水平位移,而不是海原盐池附近所立的“震中”碑处。中国地震台网依据1983年顾功叙《中国地震目录》给出的仪器震中在甘肃平川区宝积镇红山。

海原大地震后的第二年,时北洋政府才向全世界公布了一个爆炸性的数字:地震共造成 死亡234117人。而海原县,一县竟死73064人,占全县实有人口的三分之二。据靖远县志记载,靖远死亡31933人,受灾最重的是打拉池,死亡2850多人,死亡十之八九。靖远的死亡率大致为百分之六十,海原县的死亡率为百分之五十九。震后,靖远全县仅剩近2万人。

1920年海原大地震8.5级地震带出现237公里破裂,仅在平川区境内就有71公里破裂,从平川东头黄家屲山南麓高湾子村到西头哈思山南麓野麻村。

地震地质考古发现,海原地震带一万年平均发生10次大地震,也即平均千年一次;其震中大多分布在哈思山到黄家屲段。

梁衡在《百年震柳》中,也这样叙述道:“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六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板块就有六次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第一二次大约在五千年前,第三次在两千六百年前,第四次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第五次在一千年前,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在一百年前。不要小看两个板块轻轻一擦,世界就几死几活,如同末日降临。”

海原断裂带纵贯靖远,1985年平川区从靖远析置,平川区境包含了1920所有靖远的断裂。

我们在航拍过程中,实地考察了平川磁窑断层破裂、窝子滩山头切片、黄河两岸空心楼野麻多种断层等,面对这种地貌,让人不由感受到地球瞬间释放能量带来的震撼以及地震给人类造成的恐怖灾难。

百年前,地震如野兽一般呼啸奔腾于中国西北部的黄土大地上。一眨眼的工夫,从天而降的黄土覆盖了一个又一个村庄……今天,当我们一遍一遍拂去百年的尘土、掀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凝视那一夜,凝视那些逝去的人们,扑面而来的痛楚似乎让我们再次听到了来自岁月深处那些逝者的呼声。是啊,再过一些年,海原大地震终将成为史书中的只言片语,多少记忆将被人们忘却?还有多少记忆,从未来得及述说?

撰文纪念,是为心祭。牢记过去,为那场大地震的罹难者默哀,就在今天。

□杨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