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5日
上一篇         下一篇

一颗铆在核磁共振波谱仪上的“螺丝钉”

——记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刘松清

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张辅民教授依然清晰记得那一天——2019年11月20日。他和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级工程师刘松清约好了上午测试样品,奇怪的是,刘松清居然少有地“爽约”了。

经多方打听,张辅民才知道了刘松清住院的消息。他急忙赶到医院看望,此时的刘松清已经昏迷,张辅民从刘松清爱人段辉哽咽的哭诉中得知,刘松清已与癌症抗争了一年五个月。更令他难过的是,在离开医院两个多小时后,刘松清就永远闭上了双眼,年仅54岁。

“每天测样取样,这工作并不简单”

1983年,刘松清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从遥远的湘西来到大西北,一呆便是36年。2000年,刘松清从化学工业部涂料工业研究所调入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400M和600M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管理和测试工作。

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7台核磁共振波谱仪,每天 8 小时的工作时间明显满足不了师生们的测试需求,刘松清就和同事们探索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通过网上预约系统,让有测试需求的师生自己上机测试,实现了核磁24小时开放测试。

一年365天,除非断电,7台设备都是24小时运转,实验室核磁仪器也连续多年保持满负荷状态,刘松清和同事们也是24小时护航设备运转。

“靠谱和准时是他的标签”

刘松清平时话不多、为人亲和。一提起他,师生们最先想到的是“靠谱”和“准时”。

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请刘松清帮忙,他从不推脱。即使是晚上10点,学生打来电话说仪器出了问题,刘松清也会赶紧穿上衣服,往实验室赶,妻子段辉心疼他的身体,劝他关机休息,他却说:“学生连夜测试,万一出了问题,这一晚上就白搭了!”

为了核磁设备更好支撑学院的科研工作,刘松清还积极参与多个项目。2017年,参与了兰州大学核磁大厅的装修工作,在多台超导磁体不搬移、不降场、不失超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仪器防护、气体管路铺设、吊顶重建及空调和新风系统的安装,创建了国内高校核磁共振仪器实验室装修的样板。

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实验室的设备运转正常,测试效率不断提高,收集的数据真实可靠,化学化工学院的科研成果也稳步丰收。

回忆起刘松清,有机化学支部书记舒兴中说:“如果没有像刘松清一样的实验技术支撑人员,我们的科研就没办法进行了!”

早在2018年5月,刘松清被诊断出右肝十公分肿瘤并血管癌栓伴淋巴转移。8月21日他前往北京301医院“悄悄”进行了右肝切除手术。术后一周就开学了,为了不耽误师生测样,刘松清便缠着厚厚的绷带到岗上班。

“仪器要正常运转,学生的实验不能停”

2019年暑假,因疾病反复发作,医生建议刘松清停药更换治疗方案,一年六七十万的高额费用,让他不得不放弃治疗。

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上班工作。8月19日下午,八三级化学系同学来兰州相聚,看到刘松清几次偷偷按住肝部,问了几次,他总说没事儿。

9月下旬,刘松清病情恶化,但他依然强忍着坚持到9月30号放假才住院。

就在去世前3小时,他才让妻子给齐奉明打电话,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住院了,拜托他帮忙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邵向锋请假。这是邵向锋印象中刘松清第一次请假,不曾想也是最后一次。

2019年11月21日,中央一台新闻联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报道了中管高校从严从实推进主题教育的新闻,视频拍下了刘松清在实验室指导学生测数据、做实验的日常工作景象,拍摄时间仅在他去世前两天。

画面中,刘松清看上去精力充沛、精神饱满,这是他留给大家最后的画面,或许也是他最想让大家看到的样子吧。

刘松清去世后,九十岁的老父亲接儿子回湖南老家,为他选择了面向西北方向的山中场地作为墓地。山中有青松翠竹,有香樟和花草。父亲说,儿子现在枕着西北可以好好睡觉了,眷恋的家园就在他脚下。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耿睿